是指主要經由人類活動而直接或間接進入海洋環境,並能產生有害影響的物質或能量。人們在海上和沿海地區排汙可以污染海洋,而投棄在內陸地區的汙物亦能通過大氣的搬運,河流的攜帶而進入海洋。海洋中累積著的人為污染物不僅種類多、數量大,而且危害深遠。自然界如火山噴發、自然油溢也造成海洋污染,但相比於人為的污染物影響小,不作為海洋環境科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分類 按照污染物的來源、性質和毒性,可有有多種分類法,當前,通常分為以下幾類:

  石油及其產品。包括原油和從原油分餾成的溶劑油、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石蠟、瀝青等,以及經裂化、催化重整而成的各種產品。主要是在開采、運輸、煉制及使用等過程中流失而直接排放或間接輸送入海;是當前海洋中主要的、且易被感官覺察的量大、面廣,對海洋生物能產生有害影響,並能損害優美的海濱環境的污染物。

  金屬和酸、堿。包括鉻、錳、鐵、銅、鋅、銀、鎘、銻、汞、鉛等金屬和磷、硫、砷等非金屬以及酸、堿等。主要來自工、農業廢水和煤與石油經燃燒而生成的廢氣轉移入海。這類物質入海後往往是河口、港灣及近岸水域中的重要污染物,或直接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或蓄積於海洋生物體內而影響其利用價值。

  農藥。主要自森林、農田等施用農藥而隨水流遷移入海,或逸入大氣,經搬運而沉降入海。有汞、銅等重金屬農藥,有機磷農藥,百草枯、蔬草滅等除莠劑,滴滴涕、六六六、狄氏劑、艾氏劑、五氯苯酚等有機氯農藥以及多在工業上應用而其性質與有機氯農藥相似的多氯聯苯等。有機氯農藥和多氯聯苯的性質穩定,能在海水中長期殘留,對海洋的污染較為嚴重;並因它們疏水親油易富集在生物體內,對海洋生物危害尤大。

  放射性物質。主要來自核武器爆炸、核工業和核動力船艦等的排污。有鈰-114、钚-239、鍶-90、碘-131、銫-137、釕-106、銠-106、鐵-55、錳-54、鋅-65和鈷-60等。其中以鍶-90、銫-137和钚-239的排放量較大,半衰期較長,對海洋的污染較為嚴重。

  有機廢物和生活污水。這是一類成分復雜的污染物,有來自造紙、印染和食品等工業的纖維素、木質素、果膠、醣類、糠醛、油脂等以及來自生活污水的糞便、洗滌劑和各種食物殘渣等。造紙、食品等工業的廢物入海後以消耗大量的溶解氧為其特征;生活污水中除含有寄生蟲、致病菌外,還帶有氮、磷等營養鹽類,可導致富營養化,甚至形成赤潮。

  熱污染和固體廢物。熱污染主要來自電力、冶金、化工等工業冷卻水的排放,可導致局部海區水溫上升,使海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下降和影響海洋生物的新陳代謝,嚴重時可使動植物的群落發生改變,對熱帶水域的影響較為明顯。固體廢物主要包括工程殘土、城市垃圾及疏浚泥等,投棄入海後能破壞海濱自然環境及生物棲息生境。

  性質和影響 一種物質入海後,是否成為污染物,因物質的性質、數量(或濃度)、時間和海洋環境特征而異。有些物質,入海量少,對海洋生物的生長有利;量大,則有害。如城市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工業污水中所含的銅、鋅等元素就是如此。

  在多數情況下受污染的水域往往有多種污染物。因此,一種污染物入海後,經過一系列物理、化學、生物和地質過程,其存在形態、濃度、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佈,乃至對生物的毒性將發生較大的變化。如無機汞入海後,若被轉化為有機汞,毒性顯著增強;但若有較高濃度硒元素或含硫氨基酸存在時,毒性會降低。有些化學性質較穩定的污染物,當排入海中的數量少時,其影響不易被察覺,但由於這些污染物不易分解,能較長時間地滯留和積累,一旦造成不良的影響則不易消除。海洋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主要是通過食用受污染海產品和直接污染的途徑。隨著人們對污染物的認識,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以及不同海域環境條件的差異,主要的海洋污染物將隨著時間和海域而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