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地區低空信風和高空東風氣流中由東向西移動的一種波狀擾動,屬熱帶天氣系統。東風波所經過的地方一般伴有降水和壞天氣。東風波的發展,往往可促使颶風或颱風的發生,它是熱帶地區研究得較早和較多的天氣系統之一。

  發生機制 在早期,根據低空資料,認為東風波是冷空氣輻合上升而周圍暖空氣輻散下沉的冷性系統,其發展所需的擾動動能是由基本氣流取得的,因而是一個正壓發展過程。後來發現在許多情況下下,東風波也可以是暖性的,波動處有暖空氣上升,擾動動能可取自有效位能,因而存在斜壓性發展的過程。特別是在東風波有瞭一定發展而產生降水後,由於水汽的凝結潛熱釋放加熱,使系統的擾動有效位能增加,而轉換為擾動動能。因此,東風波早期的發展機制,主要是正壓發展機制,而在其形成後斜壓發展機制便不能忽視(見正壓大氣、斜壓大氣)。

  大西洋西部的東風波 大西洋西部對流層低層信風中的東風波,最早人們認為是在加勒比海地區發生的。1945年,H.裡爾首次總結出一個模型。這類東風波水平波長約2000~4000公裡,平均以每小時20公裡的速度向西移動,最大強度出現於700~500百帕等壓面之間。波的軸線隨高度向東傾斜,波軸後方的東南氣流中,有低空氣流輻合,而且有上升運動,常出現壞天氣;在波軸前方的東北氣流中,有低空氣流輻散,而且有下沉氣流,天氣晴朗。到60年代,通過衛星雲圖的分析,人們發現大西洋西部的東風波(如加勒比海東風波),有許多起源於非洲西部。西非的東風波在自東向西橫越大西洋時,可以發展而產生颶風,也可改變結構。通過1974年大西洋熱帶試驗(GATE)的觀測,發現西非東風波水平波長約2500公裡,移速每天5~7個經度,一個波動經過一個地點約需經歷3~4天。西非東風波的最大氣旋式渦度出現於650百帕的等壓面上,在300百帕等壓面以上,為反氣旋式急流,其最大的渦度出現在200百帕等壓面上。西非的東風波和加勒比海東風波不同,波軸隨高度向西傾斜,最大上升氣流經常出現於離波軸不遠的前方(西側)700百帕等壓面上,上升速度平均約1~2厘米/秒,在上升氣流區出現壞天氣和降水。

  西太平洋東風波 大多發生於西太平洋東部,平均波長約2000公裡,每天約以7個經度的速度西移。這種東風波直接發展成臺風的次數並不多,但當它向西移經熱帶輻合帶北側時,常促使熱帶輻合帶內發生臺風。根據1971年R.J.裡德的研究結果,西太平洋東部的東風波向上可擴展到300百帕的高度,在850百帕高度上,經向風力最強,振幅為6米/秒。在300百帕等壓面以上,為反氣旋式環流。最大上升運動發生於波槽附近,該處的低空氣流輻合,在400百帕等壓面以上輻散,波槽附近低空是冷性的(中心溫度比周圍低),在500百帕等壓面以上,變為暖性。從衛星雲圖可以看到,東風波的雲系常為倒逗點狀渦旋雲系。在西太平洋東部地區,東風波波軸一般是隨高度向東傾斜的。當它向西移到西太平洋西部時,波軸逐漸變為隨高度向西傾斜,與此同時,壞天氣區也隨之移向波前。一般認為,這種變化主要是由基本氣流鉛直切變的變化而引起的。在東部地區,低空為東風,高空常為西風;而在西部地區,低空常為西風(或弱東風),高空為東風(或強東風)。

  對流層上部東風波 在低空季風盛行區(如西太平洋西部地區),經常發生一種隻存在於高空東風氣流中的東風波,一般在400~200百帕間最清楚。由於東風隨高度加強,波軸一般也隨高度向西傾斜。高空東風波產生的壞天氣並不強烈,一般發生於波前。這類高空東風波可以影響中國華南及南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