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氣中各種能量的總稱。除太陽輻射能外,大氣能量的主要形式有內能、勢能、動能、有效勢能和潛熱、感熱等。大氣運動需要能量,研究大氣運動中各種能量的轉換和平衡(見大氣環流的能量平衡和轉換),是動力氣象學的基本內容之一。

  內能 系統(氣塊或空氣柱等)內空氣分子無規則運動的機械能的統計平均值。當氣塊作絕熱運動時,外界所作的功將表現為氣塊內能的增加。內能是系統的狀態函數,當把空氣視為理想想氣體時,它隻是溫度的函數。單位質量空氣塊的內能為

            U=CVT

式中Cv為定容比熱,T(K)為氣溫。

  利用靜力學關系(見大氣運動的平衡狀態),可以把自地面(氣壓P=P0)到大氣上界單位截面空氣柱的內能表示為

  勢能 亦稱位能。物質系統由於物體之間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量。對於處在地球重力場作用下的氣塊,當離開地面(參考面放在地面)時,它要克服重力的相互作用而作功,這部分功將轉換成能量的另一種形式,即勢能。所以勢能是氣塊距離地面高度(z)的函數。單位質量空氣塊的勢能為

也稱重力位勢。在一般的研究氣象問題的高度內,重力加速度g可視作常數,因此勢能可近似地表示為

            Φgz

  利用靜力學關系和理想氣體狀態方程(見大氣動力方程),可以把地面到大氣上界單位截面空氣柱的勢能表示為

式中Rd為幹空氣氣體常數。

  對於任意截面的空氣柱而言,在靜力平衡的條件下,勢能和內能常常同時增減。因此,在大氣科學中,習慣於把勢能和內能合在一起考慮,稱為全勢能。

  從地面到大氣上界單位截面空氣柱內,空氣的全勢能可表示為

式中cp=Cv+Rd,為定壓比熱,cpT稱感熱。

  動能 空氣因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單位質量氣塊的動能為

式中u、v、w分別為氣塊速度的東西、南北和鉛直分量,

為速度的模。

  有效勢能 在實際大氣中,全勢能比動能大好幾個數量級,能量轉換的計算結果表明,它絕大部分儲存在大氣中,隻有很小一部分能夠轉變為動能。為此,把某種封閉大氣系統的全勢能,和按絕熱過程重新調整後該系統所具有的最小全勢能之差,稱為有效勢能EPA。根據計算,有效勢能隻占系統原有全勢能的0.5%左右。實際上,在有效勢能中,又隻有10%左右能夠真正轉換為動能。因此,人們把大氣視為一部效率非常低的熱機。

  潛熱 大氣中水汽在相變時釋放的一種熱量。單位質量氣塊的潛熱為Lq,其中L是單位質量水物質的相變潛熱,q是比濕。

  能量的分解 在大氣動力學中,為瞭瞭解大氣能量的轉換過程,人們常把動能和有效勢能作進一步分解。在湍流運動中,動能Ek可分為平均動能Ekm和脈動動能Ekf兩部分,Ekf的變化反映著湍流的增強或減弱。大尺度運動(水平尺度l的量級約為103公裡以上)主要是水平運動。此時動能的主要部分,是水平運動的動能

。它可分為緯向平均動能 E k和擾動動能 Ek兩部分, E k= E k+ EkEk的變化,反映著擾動的增強或減弱。同樣,有效勢能 E PA也可分解為沿緯圈的平均有效勢能 E PA和擾動有效勢能 EPA兩部分, E PA= E PA+ EPA

  由於太陽輻射大部分並不直接加熱大氣,而直接加熱下墊面,因此還需要研究大氣、海洋等整個地-氣系統的能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