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中國大陸的近封閉型的淺海。南、北、西三面環陸,東面以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其間以北起遼東半島南端的老鐵山角、南至山東半島北端的蓬萊角一線與黃海分界。渤海東北—西南向縱長約555公裡,東西向寬約346公裡,面積為7.7萬平方公裡,平均深度為18米,最深處僅70米(位於老鐵山水道西側)。在臨近中國諸海中,它的面積最小、深度最淺。

  海區北、西和南面分別為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主要島嶼有廟島群島、長興島、鳳鳴島和菊花島等。註註入渤海的河流主要有黃河、海河、灤河和遼河等,年徑流總量達888億立方米,其中黃河的年徑流量幾占二分之一。

  地質地形 渤海是中國近海大陸架上的淺海盆地(圖1),由於黃河等河帶來大量泥沙堆積,所以深度較淺。深度小於30米的海域占總面積93%。海底地勢平坦,地形類型單一,全海域海底地形可分為5部分(圖2)。

  渤海海峽。位於遼東半島南端的老鐵山角與山東半島北端的蓬萊角之間,南北寬約106公裡。海峽北部的老鐵山水道,是黃海海水進入渤海的主要通道。由於過水斷面窄、束水流急、海底被沖刷出一條U 形深槽。深槽北端分佈著指狀排列的6道水下沙脊,通稱“遼東淺灘”。該淺灘是個“潮流三角洲”,是潮流流出老鐵山西北深槽後,水流分散,流速減低,於深槽末端形成的指狀沙脊。

  遼東灣。位於長興島與秦皇島一線以北。該灣是個處於兩條大斷裂之間的地塹型的拗陷,中部地勢平坦,東西兩側比較復雜。在沙質海灘外圍有與海岸平行的水下沙堤。河口大多有水下三角洲。遼東灣東側有一長約180公裡的水下谷地,是沉溺於海底的古遼河河谷。

  渤海灣和萊州灣。是渤海西、南部的兩個凹陷區,之間被黃河三角洲隔開。地形平緩單調。前者北部為深水區,有一條由潮流作用而形成的水下谷地;後者在蓬萊以西有大片沙質淺灘與沿岸沙嘴。黃河口外有巨大的水下三角洲發育(見黃河口)。

  中央盆地。位於三個海灣與渤海海峽之間,是一個北窄南寬、近似三角形的盆地,中部低而東北部稍高,構造上是一個地塹型凹陷。

  渤海第四紀沉積厚度達300~500米。沉積物主要來自河流攜帶入海的陸源物質。盆地中心為分選良好的細沙,周圍則為粉沙。三大海灣表層沉積物顆粒較細,向渤海中部逐漸變粗。遼東灣以粗粉砂、細砂為主,渤海灣以軟泥(粉砂和粘土質)為主,萊州灣則以粉砂質占優勢。遼東淺灘上分佈著分選良好的細砂,海峽北部海底為礫石、粗砂等殘留沉積物(圖3)。

  渤海為中、新生代沉降盆地,基底是前寒武紀變質巖。中部地殼厚度為29公裡,向四周增厚至31~34公裡。繼中生代沉陷發育階段之後,早第三紀渤海地區開始新的斷裂下沉,形成一系列湖泊與窪地。晚第三紀,全海區大規模下沉。中央盆地系上第三系沉積中心,新生代沉積厚度近萬米。晚第四紀時,渤海有數次海侵,直至晚更新世末與全新世初,由於氣候轉暖,世界洋面普遍上升,海水從渤海海峽大量湧入,形成瞭現代的渤海。

  氣候 渤海海區受季風影響,冬季幹寒而夏季濕暖。冬季,主要受亞洲大陸高壓和阿留申低壓活動的影響,多偏北風,平均風速6~7米/秒。1月,6級(10.8~13.8米/秒)以上大風頻率超過20%。強偏北大風常伴隨寒潮發生,風力可達10級(24.5~28.4米/秒),同時氣溫劇降,間有大雪,是冬季主要災害性天氣。春季,受中國東南低壓和西北太平洋高壓活動的控制,多偏南風,平均風速4~5米/秒。夏季,大風多隨臺風和大陸出海氣旋而產生,風力可達10級(24.5~28.4米/秒)以上,且常有暴雨和風暴潮伴生,是夏季的主要災害性天氣。渤海海峽是本海區內的大風帶,風力通常比其他區域大2級左右。

  渤海氣溫變化具有明顯的“大陸性”,1月平均氣溫為-2℃,4月為7~10℃,7月為25℃,10月為14~16℃,年較差達27℃。平均年降水量為500毫米左右,其中一半集中於6~8月。4~7月多霧,尤以7月最多。平均每年有20~24個霧日,且東部多於西部。春夏季節,渤海沿岸(如蓬萊)有時會出現“海市蜃樓”的奇景。

  水文 渤海在環流、溫鹽度時空變化上各有特色。

  環流 環流和水系大體上是由高鹽的黃海暖流餘脈和低鹽的渤海沿岸流所組成(見東海中圖)。除夏季外,從海峽北部入侵的黃海暖流餘脈,一直向西延伸到渤海西岸,受海岸阻擋而後分成南、北兩股:北股,沿遼西近岸北上,並且與循遼東沿岸南下的遼東沿岸流構成一順時針方向的弱環流;南股,在渤海灣沿岸轉折南下,匯入自黃河口沿魯北沿岸東流的渤海沿岸流,從海峽南部流出渤海。夏季,遼河沖淡水受東南風影響,沿遼西沿岸南下,而黃海暖流餘脈於海峽西北分出一股循遼東沿岸北上,構成一逆時針方向的弱環流;另一股則繼續向西,於魯北沿岸匯入渤海沿岸流,然後一並向東流出渤海。渤海環流的變化受制於氣候條件,冬強而夏弱。通常流速隻有10厘米/秒左右,冬季稍強,有時可達20厘米/秒左右。除夏季外,黃河徑流量甚小,對本區水文分佈影響不顯著。但在洪期(6~8月)可攜帶大量泥沙入海,在黃河口附近形成一混濁沖淡水舌,主流沿舌軸方向指向東北,匯入渤海沿岸流。其西分支則沿渤海灣向西北擴展,經海河口達南堡一帶,這對渤海灣頂的淤積至關重要。

  溫度和鹽度 渤海的水溫分佈受周圍陸地、水文和氣候的影響十分顯著。冬季,水溫在垂直方向呈均勻分佈;在水平方向上,等溫線分佈略與海岸線平行,自中部向四周逐漸遞減,同時因受黃海暖流餘脈的影響,東部水溫高於西部。1月水溫最低,三大海灣的水溫均低於-1℃,且於每年1~2月出現短期冰蓋,此時深水區表面水溫為0~2℃。夏季,表面水溫分佈較均勻。8月,萊州灣和渤海灣水溫最高,沿岸區可達28℃,而遼東灣東南部一些海區水溫可以低於24℃。表層水溫的年變幅達28℃左右。夏半年,出現明顯的海水分層現象,特別在海峽附近的深水區,上層充滿高溫低鹽水,下層為低溫高鹽水所占據,二者之間出現強躍層。

  渤海鹽度很低,年平均值僅30.0,東部略高,平均約31.0,近岸區隻有26.0左右。鹽度的分佈變化主要決定於渤海沿岸水系的消長。冬季,沿岸水系衰退,等鹽線大致與海岸平行。同時,由於黃海暖流餘脈的高鹽水舌向西延伸范圍擴大,本區鹽度分佈為東高西低。鹽度的垂直分佈像水溫分佈一樣,呈均勻狀態。夏季表層鹽度隨入海河川徑流量的增加而降低。8月海區中部鹽度尚不到30.0,河口區常低於24.0。洪期,黃河中淡水舌可及渤海中部,鹽度僅22.0左右,透明度不足2米,但在此低鹽水舌之下仍為高鹽水所占據。

  海冰 冬季,渤海由於強寒潮頻繁侵襲而出現結冰現象。自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沿岸從北往南開始結冰;翌年2月中旬至3月上、中旬由南往北海冰漸次消失,冰期約為3個多月。1~2月,沿岸固定冰寬度一般在距岸1公裡之內,而在淺灘區寬度約5~15公裡,常見冰厚為10~40厘米。河口及灘塗區多堆積冰,高度有的達2~3米。在固定冰區之外距岸20~40公裡內,流冰較多,分佈大致與海岸平行,流速50厘米/秒左右。

  據歷史記載,渤海近50年來曾發生過三次嚴重冰封:第一次發生在1936年冬季;第二次在1947年1~2月;最嚴重的一次大冰封發生在1969年2~3月。

  海浪 以風浪為主,隨季風的交替具有明顯的季節性。10月至翌年4月盛行偏北浪,6~9月盛行偏南浪。渤海風浪以冬季為最盛,波高通常為0.8~0.9米,周期多半小於5秒。1月平均波高為1.1~1.7米,寒潮侵襲時可達3.5~6.0米。夏秋之間,偶有大於6.0米的臺風浪。海浪以渤海海峽和中部為最大,遼東灣和渤海灣較小。渤海的平均波高多為0.1~0.7米,以海峽區最大,平均為0.8~1.9米。

  潮汐和潮流 渤海具有獨立的旋轉潮波系統,其中半日潮波(M2)有兩個,全日潮波(K1)有一個旋轉系統。半日分潮占絕對優勢。渤海海峽因處於全日分潮波“節點”的周圍而成為正規半日潮區;秦皇島外和黃河口外兩個半日分潮波“節點”附近,各有一范圍很小的不規則全日潮區。除此以外,其餘區域均為不規則半日潮區。潮差為1~3米。沿岸平均潮差,以遼東灣頂為最大(2.7米),渤海灣頂次之(2.5米),秦皇島附近最小(0.8米)。海峽區的平均潮差為2米左右。潮流以半日潮流為主,流速一般為50~100厘米/秒,最強潮流見於老鐵山水道附近,達150~200厘米/秒,遼東灣次之,為100厘米/秒左右;最弱潮流區是萊州灣,流速為50厘米/秒左右。

  生物區系及資源 生物區系屬北太平洋區東亞亞區,為暖溫帶性,以溫帶種占優勢,有一定數量的暖水種成分。魚類區系是黃海區系的組成部分,共有魚類約150種,其中暖溫帶種占半數以上,暖水種次之。主要經濟魚類有小黃魚、帶魚、黃姑魚、鰳魚、真鯛和鮁魚等。浮遊生物區系也屬北太平洋溫帶區東亞亞區,多為廣溫、低鹽種。最重要的浮遊生物資源是中國毛蝦,年產達10萬噸左右,居中國臨近各海區首位。底棲動物屬於印度洋-西太平洋區系的暖水性成分。蝦、蟹和雙殼類軟體動物,密佈於三大海灣。其中最著名的是對蝦,年產量約1~3萬噸。三疣梭子蟹的產量也居中國臨近各海區之冠。主要經濟貝類有毛蚶、大連灣牡蠣、蛤類、貽貝及扇貝等。另外,還盛產名貴的刺參。渤海沿岸因多泥灘和沙灘,植物區系組成種類貧乏,其中以沿岸種占優勢。底棲植物資源主要是海帶、紫菜和石花菜等。

  渤海是華北盆地的新生代沉降中心,發育有產狀較平緩的近萬米新生代沉積層。含油氣遠景大。目前已找到瞭“海四”、“埕北”和“石臼坨”等油田。

  

參考書目

 管秉賢:有關我國近海海流研究的若幹問題,《海洋與湖沼》,第4卷,第3~4期,121~141頁,1962。

 竇振興等:渤海潮流及潮餘流的數值計算,《海洋學報》,第3卷,第3期,355~369頁,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