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是繞太陽公轉的固態小天體,大多數分佈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主帶內。已發現的小行星有5000顆以上,其中編號命名的有2900多顆。最大的是1號穀神星,其直徑約1000公裡,品質約1.17×1024克;已觀測到的最小行星的直徑還不到1公裡。一般說,小行星愈小,數目愈多。有些小行星還有小衛星,如532號大力神星,532號及其衛星的直徑分別為243公裡和45.6公裡,它們相距9777公裡。多數小行星是形狀不規則的。

  對於小行星的物質組成,至今隻能從天文觀測資料間接瞭解。但一般認為,隕石是較小的小行星碰撞碎塊,因此可從隕石物質的實測資料與小行星的天文觀測資料對比來推斷小行星的化學性質。根據已觀測的幾百顆小行星的反照率、偏振、熱輻射、色度,尤其是光譜資料,可把小行星分為C、S、M、E、R、U六類(CSM分類法),各類的反照率、光譜特征、可能礦物和類似的隕石(見隕石分類)列於表1。在主帶小行星中,C類占75%,S類占15%,其他類占10%。

表1 小行星的類型

  小行星與隕石的類型並不完全等同。C類小行星的光學性質跟碳質球粒隕石很相象,但有些小行星比已知隕石還暗黑。光學上很難區分純金屬(鎳鐵隕石)和光譜上純中性矽酸鹽(頑輝球粒隕石),這兩種物質或其中一種可能在M類小行星存在。S類小行星的性質仍未確定,表面上它們象普通球粒隕石,但按光譜情況,自由金屬含量約占50%,隻可能對應於石鐵隕石。

  表2列出CSM分類的各類的參數。其中pv是從熱輻射或偏振資料得出的幾何反照率,pmin是負偏振支的最大深度,R/B是波長0.7微米和0.4微米的光譜反射系數比值(用以量度反射光譜目視區偏紅程度),BEND是光譜彎曲度,DEPTH代表波長0.95微米附近Fe2+吸收特征的強度,B-V和 U-B是UBV三色星等系統的色指數(星等差)。

表2 小行星分類參數

  此外還有別的分類法。例如,S.查普曼用98顆小行星光譜劃分為13類;加菲(M.J.Gaffey)和麥科德(T. B.McCord)把65顆小行星光譜劃分3大類,每類又細分 n個光譜型(共15型)。後者更著重討論小行星表面物質的可能礦石和礦物特征,方法是用已知隕石物質光譜同小行星光譜匹配,來解釋小行星光譜特征,從而推測小行星的物質成分。

  

參考書目

 T.Gehrels ed.,Asteroids,The Univ. of ArizonaPress,Tucson,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