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下巖層物理性質的差異,通過物理量測量,對地質構造或巖層性質進行研究,以尋找石油和天然氣的地球物理勘探,簡稱石油物探。

  在石油勘探中,對於被表土、沙漠和海水覆蓋沒有巖層直接出露的地區,主要依靠物探方法間接瞭解地質構造和巖層性質,以尋找油氣藏。目前,石油物探已成為覆蓋區勘探石油的一種不可缺少的手段。

  簡史 石油物探是在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最最早使用的物探方法是重力勘探。1922年,首次成功地應用扭秤在墨西哥灣沿岸探測到和鹽丘構造有關的油藏。1935年,重力儀開始用於石油物探。

  1919年,德國人明特羅普 (L.Mintrop)提出瞭地震折射法。用此法在墨西哥灣沿岸尋找鹽丘構造,並獲得瞭成功。1927年,在美國俄克拉何馬州使用地震反射法也成功地發現瞭毛德油田。

  中國的石油物探工作,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得到發展,並取得很大成績。1959年,應用物探方法與石油地質、石油鉆探相結合,找到瞭大慶油田,以後又陸續發現瞭勝利、大港、華北等油田。

  勘探階段 石油物探工作大致可劃分為區域普查和構造帶勘探兩大階段。

  區域普查階段 這個階段在有含油氣遠景的沉積盆地進行重力法和磁法普查,其成果圖比例尺為1:500000~1:1000000。在油氣勘探有利的地區進一步進行重力法和磁法詳查,其成果圖的比例尺為1:100000~1:200000。配合電測深、大地電流法和少量地震法普查工作,劃分盆地內的區域構造單元,確定沉積凹陷,並進一步評價沉積凹陷和圈定二級構造帶,為進一步開展石油物探工作提供有利的地區和構造帶。

  構造帶勘探階段 在區域普查階段提供的有利地區和構造帶上,開展地震法普查和詳查工作,確定可能的含油氣構造和油氣圈閉,為石油鉆探工作提供井位。中國已發現的油氣田中,多數是根據地震勘探資料進一步進行鉆探發現的。

  勘探方法 石油物探有重力法、磁法、電法、地震反射法和地震折射法等,也可包括地球物理測井。

  重力勘探 用於瞭解地殼深部結構和基底表面起伏,劃分區域構造單元;在有利條件下,也可用來瞭解沉積巖層內部構造,尋找可能的含油氣構造。重力勘探是根據地下巖層密度的差異,測量地球重力場的相對變化,瞭解地下地質構造的。重力勘探比較簡便、成本較低,但勘探精度較差並具有多解性,一般用於區域普查階段。

  磁法勘探 用於瞭解基底表面起伏,估計沉積巖層的厚度,劃分區域構造單元。磁法勘探是根據地下巖石磁性的差異測量地磁場的相對變化,瞭解地質構造的。根據磁異常所計算出來的磁性體埋藏深度,可以瞭解基底表面起伏和基底內部結構,也可反映沉積巖中的火成巖侵入或噴發的情況。磁法勘探與重力勘探相似,它的勘探操作簡便,成本較低,但勘探精度較差,一般隻適用於區域普查階段。

  電法勘探 用於瞭解基底表面起伏,劃分區域構造單元;在條件有利的地區,還可瞭解沉積巖層內部構造;在適當條件下,也可利用它尋找石油和天然氣。電法勘探是根據地下巖層的電阻率等電學性質及電化學性質的差異,瞭解地質構造和尋找油氣藏。在石油勘探中,電測深法、大地電流法和大地電磁法以及激發極化法應用較多,其設備比重力法和磁法復雜,成本也較高,但探測精度優於重力法和磁法,一般也適用於區域普查階段。

  地震勘探 在石油物探中是探測精度最高的一種方法,特別是地震反射法,但勘探成本高於其他石油物探方法。由於它的勘探效果較好,已成為石油物探中最有力的勘探手段,應用最廣。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分為反射法和折射法兩大類。

  ①地震反射法 用此法可以瞭解地殼深部結構和基底表面起伏,研究地殼內部結構和劃分區域構造單元;尋找和勘探各種可能的含油氣構造,通過鉆探尋找構造,圈閉油氣藏;還可以瞭解沉積巖層的巖性和巖相變化,與地質和鉆探相結合,尋找巖性圈閉或巖性與構造復合圈閉油氣藏;在條件有利的地區,還可能直接找礦。

  地震反射法的基礎是地下巖層的波阻抗的差異。沉積巖層的巖相變化及巖石孔隙中所含流體(油、氣、水)性質的不同,使巖層的波阻抗發生變化,影響地震反射波的振幅。根據地震反射法所記錄的反射波走時,可以計算出波的速度和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從而瞭解基底表面起伏和沉積巖內部構造。根據記錄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等特點,以及所計算出來的地震波速度等資料,可以瞭解地下巖層的巖性、巖相變化和巖石孔隙中所含流體的性質。

  用地震反射法通常可以觀測到界面深度達6000米左右或更深的反射。因而,使用地震反射法可在幾公裡深的整個沉積剖面中,瞭解各種不同深度的地質構造,尋找與背斜、斷層、斷塊和鹽丘構造等有關的構造圈閉油氣藏。地震反射法提供的地下地質構造精度很高,在理想條件下,得到的地質構造起伏的誤差在3~6米范圍內,確定斷層落差的精度可達10米左右。地震反射法雖然能作出具有明顯波阻抗差異的任何反射層的構造圖,但沒有鉆井資料和地質資料,是不能確定各反射層的地質層位的。因此在對地震反射法資料進行解釋時,必須同地質資料和鉆井資料緊密結合起來,避免出現差錯。

  地震反射法還用來研究地下巖層的巖性和巖相變化情況,試驗尋找與地層遮擋、巖性尖滅、礁塊和古潛山等有關的巖性圈閉油氣藏,或構造與巖性復合圈閉油氣藏。從地震反射法資料可以得到沉積巖層變薄的趨勢,或巖性變化的顯示。但是,單純利用地震反射法資料,目前還不能解決與巖相變化有關的地層圈閉油氣藏的勘探問題,必須將地震反射法資料同測井資料、物性資料、地質資料和鉆探資料密切結合進行綜合解釋。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增強及其他和油氣有關的地震波標志,可以直接尋找石油和天然氣。在新生代沉積盆地中尋找較淺的砂巖貯氣層,這種勘探方法取得瞭較好的效果;但在古老的沉積盆地中尋找較深的含油層,則受到較大的限制。

  ②地震折射法 此法可以用來瞭解基底表面起伏,劃分區域構造單元,瞭解沉積巖層內部構造,尋找可能的含油氣構造;利用所求出的界面速度研究地層的巖性。根據所記錄下來的地震折射波走時,可以求出地下高速界面如基底、鹽丘、炭酸鹽巖的埋藏深度和起伏形態,並且可以計算出地震波沿高速巖層傳播的界面速度,瞭解地下高速巖層的地質構造和巖性。在有利條件下,還可用來確定高速巖層斷層的落差。但它不如反射法能同時瞭解地下多個巖層界面的詳細構造情況,而且勘探精度也低於反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