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的個體心理差異的測量或診斷。人們在能力、學識、技能、興趣、態度及人格特徵等方面各不相同,構成瞭人與人之間的個別差異。心理特徵總會在行為上有所反映。心理測量是通過人的行為表現對他的某種心理特徵作出數量化的解釋。任何一種心理屬性在數量變化上都可構成一個連續統,如記憶力的強弱、運算速度的快慢、性格從極端內向到極端外向的變化等都各自成為一條連續統,測量的結果就是確定一個人的某種心理特徵在相應的連續統上的相對位置。

  心理測量量起源於中國。在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有關於太陰、太陽、少陰、少陽、陰陽和平5種人的觀察和評估,可看作心理測量的前奏。戰國時期孟子不僅對心理差異現象的普遍性有所認識,而且已經有瞭差異同一性以及差異等距可能性的概念。他說“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心理測量原理的敘述。中國最早的教育文獻《學記》中論述瞭在規定的9年時間內要考察學生的閱讀能力、知識廣度、學識運用、論學本領以及學習興趣、專業思想、集體觀念、師生關系、意志堅定性等方面的個別差異問題。距今多年以前西周時期考試制度的建立更是世界上應用心理測量於人才選拔工作的開始。當時的試射(即射箭考試)就是一種個別舉行的單項特殊能力現場測驗,運用瞭效標參照的記分方法。漢代的選舉制度以推薦為主,考試為輔,隋以後的科舉以考試為主,輔以推薦。唐代科舉制度逐漸完備。當時的考試科目有進士、秀才、明經、明法、明書、明算,這是當時文化發展水平在科舉制度上的反映。考試方法有帖經(填補詞句中的缺字)、口義(口試)、墨義(筆試)、策問(政事問答)和雜文(即詩賦)。東漢時期已有的童子科唐代又得到重視。1580年天主教傳教士M.利瑪竇到中國以後,科舉制度逐漸傳入歐洲。在啟蒙學者的鼓吹下,法國資產階級在1791年參考中國的科舉制度建立瞭他們的文官考試制度。關於測量方法,三國時期劉劭寫《人物志》,提出瞭“八觀”和“五視”的觀察方法。前者如:觀其感變,以審常度;觀其愛敬,以知通塞;觀其所短,以知其長;觀其聰明,以知所達。後者有:居,視其所安;達,視其所舉;富,視其所與;窮,視其所為;貧,視其所取。1937年,美國人把《人物志》編譯成英文出版,書名為《人類能力之研究》。南北朝時期《顏氏傢訓·風操篇》中記載著江南有“周歲試兒”的風俗,可以視為以實物為材料的近似標準化的幼兒認知──操作活動測驗法。

  西方的心理測量工作開始於19世紀。隨著封建制度解體,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出現,人們開始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心理上的個別差異。C.達爾文的思想為人們理解個別差異提供瞭理論框架。天文觀測中人差方程的出現促使感覺運動速度方面的測量得到發展。這時期出現在歐洲政治上的民主思想和教育與醫學方面對弱智兒童的關心推動瞭智力測量。19世紀後期,德國的W.馮特、英國的F.高爾頓、美國的J.M.卡特爾都對感覺能力的測量進行瞭研究。然而對心理測量的發展有最重要影響的應屬法國的A.比奈,他與醫生T.西蒙合作於1905年編制的比奈-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個標準化的心理測驗。

  馬克思曾明確指出:“任何一門科學隻有在它可以用數學加以精確描述時才能稱之為科學。”心理測量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目的是通過量化手段使心理學的分析日益精確,能夠更好地為實踐服務。心理測量的應用主要在教育、人事管理和臨床診斷3個方面,並且都已取得很大成效,尤其在教育方面應用最廣泛,收益也最大,包括智力測驗、特殊能力傾向測驗、興趣測驗、人格測驗、教育測驗以及適用於天才或弱智兒童的特殊測驗等等。以致1986年初科學界對20世紀的科研成果進行調查時,智力測驗的制定與抗菌素的發現、激光的應用等一起被評為1900年以來對人類生活影響重大的20個科研項目之一。

  心理測量和物理測量相比,有著顯著的不同:首先心理測量是通過行為表現進行的間接測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誤差不可避免,並且受測者知道自己是處於被觀察的狀態中,因而會產生一些不自然的反應,這勢必影響測量結果的真實性;其次,人的一個方面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多種行為上表現,如推理能力可以表現在系列填充、詞語類推、反義詞、圖形類比等各種被測行為中,而編制測驗時隻能選入其中一或二項作為行為樣本進行測量,樣本的代表性程度對於測量結果的解釋有重要影響。因此必須註意測驗的標準化,保證心理測驗的信度和效度達到質量標準。由於心理量沒有絕對零點,對人們的行為作比較時,也沒有絕對標準,測量結果隻是確定一個人在量表上的相對位置,需要參照一定的標準對測驗分數作出解釋。為此,有些以常模為參照的稱常模參照測驗,如高校入學考試;有些以客觀標準為參照的稱標準參照測驗,如各種專業證書考試和以檢查教學效果為目的的一般課堂考試。

  心理測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也曾受到過抨擊。究其原因,主要出自對測驗結果的解釋。如因選題不當造成測驗的偏見,為種族歧視或階級壓迫提供瞭錯誤的論據,以及在如何理解遺傳環境對智力發展的影響問題上長期爭論不休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心理測量作為一門應用科學也日益規范化。目前心理測量在西方依然廣泛地應用。20年代西方的標準化測驗傳入中國,推動瞭中國心理測量工作的發展,一些高等院校的教育、心理系科及中等師范院校都開設瞭心理測量課程。修訂瞭不少測驗和出版瞭一些測量專著。30~40年代一片繁榮景象。50年代後心理測量受到嚴厲批判。在完全停頓30年之後於1980年重新恢復,近10年來在測量理論和實踐應用方面都迅速發展,理論上除經典測量理論外,對項目反應理論等現代測量理論也有瞭研究。應用方面,在修訂韋克斯勒智力量表系列(WAIS,WISC,WPPSI和韋氏記憶量表)、瑞文推理測驗、明尼蘇達多相個性調查表、格塞爾嬰幼兒發展量表、畫人測驗等等多種國際通用測驗的基礎上,一些結合中國國情緊密聯系實際的自編測驗正在興起,同時內容上日益廣闊,從偏重一般能力測驗和人格特征調查擴展到更加全面地考慮興趣、動機、特殊能力傾向職業選擇瞭。此外,把測量理論應用於教學改革,在大規模的考試工作中推行標準化考試,也取得瞭良好的成績。

  

參考書目

 A. Anastasi,Psychological Testing,5th ed.,Macmillan,New York,1982.

 F. G. Brown,Principles of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3rd ed.,Holt,Rinehart and Winston,New York,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