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崛起的一種心理學理論。它由κ.Н.科爾尼洛夫所創立。反應學試圖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確認心理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的屬性;並堅持以唯物辯證法三大法則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前提。它既反對當時心理學中г.И.切爾帕諾夫的主觀派隻研究內省意識而低估或拋棄意識的機制及其客觀表現,又反對Β.Μ.別赫捷列夫的客觀派隻研究反射、行為而忽視意識。它認為馬克思主義心理學未來的體系應該是主、客觀兩者的綜合。作為心理學研究的物件,主觀性是“主題”,反射或行為動作是“反反題”,反應就是其“綜合”。因而要建立唯物論的、決定論的、辯證法的心理學就應該把心理學的專門領域定義為“反應學”。它強調“反應”是一種主客觀的統一,以區別於反射學的純粹生理“反射”而不顧及主觀內容。反應學應用動力計時儀和動作描記器等實驗技術,為研究人類感覺運動反應的速度、強度及主要形式提供瞭有價值的資料。它還強調社會階級在決定個體反應中的影響,提出心理學不宜僅限於個體心理學,還應包括建立在歷史唯物論的基礎上的社會心理學,諸如“階級心理學”等。30年代初期,在蘇聯清除心理學中唯心論和機械論的殘餘時,反應學受到批判而衰落。它被認為在實質上仍脫離不開機械唯物論和心身平行論的影響,是馬克思主義原理與某些機械論和唯能論思想的折衷。它的反應分類方案被認為漠視瞭意識的影響及社會過程對反應的矯飾作用。雖然如此,反應學仍開創瞭蘇聯心理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