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動物學傢,比較解剖學和古生物學的奠基人。1769年8月23日生於法國東部的蒙貝利亞爾,1832年5月13日卒於巴黎。1784~1788年在德國斯圖加特的加羅林大學學習。1788~1794年在法國諾曼第擔任傢庭教師。他利用近近海條件,精心觀察和解剖瞭大量海生動物,特別是軟體動物及魚類的標本。他的精確細致的形態學研究成果,引起瞭當時學術界的重視。1795年進入巴黎自然博物館任動物解剖學助理教授。1796年起為法蘭西研究所成員(1803年起為該所終身秘書)。1800年起先後任法蘭西學院教授,大學評議員,1811年受封為勛爵,1814年被選為國務委員,1817年任內務部副大臣。1818年被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1819~1832年任參議院內政部主席。

  他提出瞭“器官相關法則”,認為動物的身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身體各部分結構都有相應的聯系。如牛、羊等反芻動物既有磨碎粗糙植物纖維的牙齒,就有相應的嚼肌、上下頜骨和關節,相應的消化道以及相應的適於抵禦和逃避敵害的洞角和肢體構造;虎、狼等肉食動物則具有與捕捉獵物相應的各種運動、消化方面的構造和機能等。他不僅研究現生的動物種類,還將當時已知的絕滅種類的化石遺骸歸入同一個動物系統進行比較研究。他運用器官相關的原則和方法,根據少數的骨骼化石對動物進行整體復原。這些開創性的工作,使他成瞭比較解剖學和古生物學的創始人。他首先指出非洲象與亞洲象是兩個不同的種,而猛獁象(毛象)則是一種更接近於亞洲象的絕滅動物,並證明北美發現的“猛獁”化石是另一個絕滅的新屬──乳齒象。盡管他反對生物進化論,但他正確地提出瞭物種(及種上類群)自然絕滅的概念,並論證瞭現存種類與絕滅種類之間在形態上和“親緣”上的相互聯系,在客觀上為生物進化論提供瞭科學的證據。此外,他認為地層時代越新,其中的古生物類型也越進步,最古老的地層中沒有化石,後來出現瞭植物與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化石,然後又出現脊椎動物的化石。在最近地質時代的巖層中,才出現瞭現代類型的哺乳類與人類的化石。他的這些論點與近代地質古生物學和進化論的結論基本一致。居維葉根據各大地質時代與生物各發展階段之間的“間斷”現象,提出瞭“災變論”。認為是自然界的全球性的大變革,造成生物類群的“大絕滅”,而殘存的部分經過發展與傳播又形成瞭以後各個階段的生物類群。他的這一科學假設也基本上與現代地質、古生物學的結論相一致。他的主要著作有:《比較解剖學講義》(1801~1805)、《四足動物化石骨骸的研究》(1812)、《按結構分類的動物界》(181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