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新西蘭人口占多數的民族。亦稱“英裔新西蘭人”,毛利人稱其為“派克哈人”。約238萬人(1978),占全國人口的76.4%;屬歐羅巴人種,由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移民的後裔結合而成,並不斷吸收瞭其他歐洲移民的成分。通用英語文,屬印歐語系日爾曼語族,包含大量毛利語借詞。多信基督教,少數人信天主教。

  新西蘭本為毛利人的住地。1642年荷蘭航海傢A.J.塔斯曼曾在此登陸,被毛利人趕走;1769~1777年英國人J.庫克先後後5次來到這裡,亦未立足。後來在此定居的,多為從澳大利亞逃出的流放犯以及不堪忍受船上苦工生活而逃亡的船員。他們學會毛利人的生活方式,並與其通婚,被毛利人稱為“帕克哈毛利”。19世紀初出現第一批英國移民的定居點,但人數不多。到1840年英國正式宣佈新西蘭為其殖民地時,英國移民約有2000人。後來由於英國紡織工業發展,對羊毛的需求激增,促使人們前來這裡發展養羊業;同時,南島發現金礦的消息也吸引來大批移民,到1871年增至25萬人。起初移民多半住在南島,以後逐漸滲入毛利人聚居的北島。自1843年到1872年,英國殖民者與毛利人進行瞭30年血戰,將毛利人壓擠到北部和東部,經濟中心亦由南島移往北島。此後,除人口的自然增殖外,不斷入境的移民一直在居民成分中占有很大比重。1907年新西蘭獨立時,英國移民及其後裔的人數已達80多萬,並逐漸發展為統一的現代民族。此後,從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傢遷來的移民,也不斷被同化、吸收。但仍有占新西蘭人口12%的歐美人未被同化,他們仍自稱是英格蘭人(6.4%)、蘇格蘭人(1.6%)、澳大利亞人(1.5%)、荷蘭人(0.7%)、加拿大人(0.2%)和美國人(0.2%)。新西蘭人以農牧業為主,種植小麥、大麥,飼養牛、羊,畜產品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工業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另有11萬多新西蘭人分佈在澳大利亞和英國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