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曼丁卡人”、“曼丁加人”。有兩種涵義:①西非內陸的民族集團。約586萬人(1978)。主要分佈在塞內加爾河、岡比亞河與尼日爾河上遊及各支流地區,分屬馬裡、幾內亞、塞內加爾、岡比亞、幾內亞比紹、塞拉裡昂、象牙海岸、伯基納法索和茅利塔尼亞9國。屬尼格羅人種蘇丹類型。為曼德人的核心。包括若幹近緣民族:馬林克人(327萬)、班巴拉人(217萬)、迪烏拉人(42萬)等。使用曼丁戈語,又分為馬林克語、班巴拉語和迪烏拉語3種方言,並存在超方言的商業交際語──坎格貝貝語(Kan-Gbe)。屬尼日爾-科爾多凡語系尼日爾-剛果語族曼德語北支。馬林克語有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文字。多信伊斯蘭教,部分人保持傳統信仰,崇拜祖先和相信萬物有靈(見原始宗教)。

  曼丁戈人的發祥地在尼日爾河上遊。與其東鄰沃爾特各族一起最先發展瞭黑非洲的蘇丹農耕文化。中世紀曾在西蘇丹建立一系列國傢。10世紀末馬林克人在巴科伊河上遊與尼日爾河上遊建立馬裡國,11世紀進入古加納,1235年打敗索索國,1240年滅古加納,1325年占領廷巴克圖和加奧,馬裡王國遂達鼎盛時期。1670年前後,班巴拉人擺脫桑海王國的控制,先後建立塞古和卡爾塔等國,1810年以前曾一度占領迭內和廷巴克圖。各國均發展到較高水平,對西非歷史產生過深刻影響。婚姻實行一夫多妻制,盛行姐妹互換婚及寡嫂弟繼、繼母子承的習俗。按父系續譜、居住和繼承財產。馬林克人和班巴拉人中存在年齡等級結構,男女均行割禮。馬林克人中還有秘密社盟組織。奴隸經數代後可變為自由民。各村社首領兼為祭司,負責宗教事務,在長老會輔佐下管理日常行政和訴訟之事。

  曼丁戈人主要從事鋤耕農業,種植弗尼奧粟、高粱、玉米、薯類、豆類、花生、棉花和水稻,兼事畜牧業。牛在傳統社會生活中價值甚高,標志社會地位,可作聘禮或供品。人們隻飲牛奶,極少食肉。漁獵和采集也占一定地位。地區貿易發達,迪烏拉人以遠途經商馳名西非。隨著國傢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曼丁戈人在馬裡和幾內亞等國的政治和經濟生活中起著日益重大的作用。

  ②西非講曼德諸語各族(見曼德人)之別稱,總人口超過千萬。有時馬林克人亦稱曼丁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