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社會學傢、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1952年畢業於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1955年在蘇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完成研究生學業,196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59年任蘇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1968年蘇聯科學院具體社會研究所組建後,調任該所副所長。1965年當選為蘇聯社會學協會主席,1973年起為該協會副主席。現任蘇聯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方法論和歷史研究室主任,《社會學研究》雜誌和《社會科學》雜誌編委。在第11屆世界社會學大會(1986)上被選為國際社會學協會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主要著、編作品有:《技術和社會進步:現代改良主義和修正主義批判》(1959)、《什麼是“技術統治論”》(1960)、《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學》(1964)、《蘇聯社會學》(主編,1965)、《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學中的數理方法》(1966)、《初級社會學信息的統計加工的方法和技術》(主編,1968)、《社會學中的測量問題》(合著,1968)、《現代資產階級理論社會學批判》(主編,1977)、《社會學研究中信息分析的統計方法》(主編,1979)、《蘇聯社會學研究的理論和實踐》(1979)、《新馬克思主義和文化社會學問題》(主編,1980)等。

  奧西波夫主要從事社會學理論和方法論的研究,是蘇聯東歐社會學“三層次”理論的主要代表。他主編的《社會學手冊》(1976)一書,完整地論述瞭“三層次”理論,即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是由一般社會學理論(歷史唯物主義)、專門社會學理論和具體社會學研究三部分組成。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是一門關於經濟形態活動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以及這些規律在個人、社會集團、階級、民族活動中的作用機制和表現形式的科學。他在《蘇聯社會學研究的理論和實踐》一書中,對蘇聯社會學自50年代末恢復研究以來的發展歷程,作瞭全面的回顧和總結。他在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闡述社會學基本理論的同時,還積極地批判和吸收西方社會學理論。他在社會學研究方法領域,主要研究數理方法在社會學研究中的運用。他對社會發展指標體系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對蘇聯社會學有重要影響,為“蘇聯社會的社會發展指標”這個全蘇研究項目提供瞭理論—方法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