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教父哲學傢A.奧古斯丁的神學代表作。原書是用拉丁文寫的,撰於413~426年,即哥特族摧毀羅馬的時期。作者最初寫作的動機是批駁羅馬異教者對基督教的責難,完稿時已插進許多神學和哲學問題,成為一部十分龐雜的著作。

  全書22卷,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10卷,論述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認為帝國的滅亡罪有應得。羅馬人敬奉的神是假的,基督教的神是唯一的真神,能拯救人類,基督教可以借鑒新柏拉圖學派和斯多阿學派提出的至善幸福論。。認為柏拉圖哲學居於其他哲學之上,唯有它承認一個真神及其神的創造,並肯定這個神是真理和幸福的根源。柏拉圖哲學與基督教教義最為接近。第二部分為全書的重點,論述“上帝之城”和“人間之城”的起源、發展和終結。作者把善和惡兩種不同性質的統治稱為“上帝之城”和“人間之城”,即神的國度和人的國度。前者過精神生活,向往至善,追求永生,後者過肉體生活,犯罪作惡,貪求現世享受。在歷史上,“上帝之城”先由猶太人組成,後為基督創立的教會所代替。異教的國傢如巴比倫、希臘、羅馬等則是“人間之城”。“人間之城”愛自己以至蔑視神,“上帝之城”愛神以至蔑視自己。以人為中心、追求人間的享受的“人間之城”必然衰落消亡;以神為中心、追求神的“上帝之城”必然興旺,永世長存。由此,作者勸說“人間之城”接受基督教的領導,改變追求的對象。這部書力圖把人類社會發展史歸結為基督教的發展史,人的歷史為神所支配,宣揚宗教唯心史觀。這部書在整個中世紀中,特別是在教會對世俗諸侯的鬥爭中產生過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