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人與人之間基本的道德關係及其相應的道德規範的統稱。人倫亦稱“五倫”,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人倫一詞,最早見於《孟子·滕文公上》,書中載,上古時候,人們“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在《尚書·堯典》中,已有“慎徽五典”的說法,即要以五種美德教導自己的臣民。據《左傳》解釋,“五典”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後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加瞭君臣關係。最後由孟子在整整理和總結中國以往道德關系和道德規范的基礎上,全面地概括瞭封建社會裡人們之間的這五種基本的道德關系,並提出相應的道德規范。

  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傢,特別是儒傢,最重視人倫。據孟子說,古代設立庠、序、學校,“皆所以明人倫也”。一旦“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就能實現國治天下平的理想社會。2000多年來中國封建統治者一直強調用它處理人們之間的關系,以維護和加強封建的宗法等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