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時期新柏拉圖學派哲學傢普羅提諾的代表作。相傳大部分內容是普羅提諾在自己創辦的學校中對聽眾提出的問題所作的解答,後來由他的弟子波菲利編纂而成。共6集,每集含9篇,故名《九章集》。全書總共54篇論文,各篇獨立城章。全書在結構上並非統一的整體,內容主要論述哲學問題,同時也論及倫理學、美學問題。作者在書中提出瞭具有濃厚宗教神秘主義成分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其核心是關於“太一”和“流溢”的理論。

  書中認為太一是絕對超越的神,它它超出一切思想和存在之上,又是一切存在物的源泉和最終原則,是宇宙萬物之本原。太一是絕對的渾一,它排除任何雜多和區別、運動和靜止;太一不在時間空間之中,它是不受限制的、永恒的、不變動的,沒有過去或未來,永遠是自我同一的。太一超越於一切對立面、一切規定性,太一是不能通過人們普遍的思維活動用一般存在物的規定性來理解和表達的,是人們的語言文字所不能名狀的。它是至高無上的,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三位一體。

  此書詳細闡述瞭太一“創造”萬物的過程。這種創造不是有意志有意識的活動,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憑借一種先天的必然性原則,即一種無法表達的力量,使較少完滿的東西從較多完滿的東西之中產生。太一是絕對完滿的,一切不完滿的東西由它而生。這是一個“流溢”的過程,好比太陽輻射出光,火發熱,雪生寒等等。這一過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流出的是“奴斯”,即純粹的思想或心智。奴斯中存在著類的和個體的理念,奴斯也是永恒的、超時間的。從奴斯流出的是靈魂,先是世界靈魂,然後是個別的人的靈魂,較高級的世界靈魂接近奴斯,較低級的世界靈魂是現象世界的靈魂,較低級的個別的人的靈魂則降落,與肉體結合,個體靈魂在肉體死後依然存在。最後階段是物質界。物質是宇宙的最低階段,是太一、奴斯的對立面。如果說流溢過程好比光線輻射,越向外越暗淡,那麼物質就是沒有光線的黑暗,是作為物體的基質而存在的,但它不是具體的存在,具體存在的隻是物體。

  物質是惡的原則,與善根本對立。物質世界縈回著各種惡。人生目的是要擺脫這個物質世界,真正的德性是要求與神同化,這也是人的靈魂本性所要求的。為此必須使人的靈魂“上升”,這種上升既有倫理學的又有認識論和本體論的意義。首先要使靈魂擺脫肉體和感知的控制,得到“凈化”;然後靈魂轉向奴斯,致力於哲學和神學;最後靈魂進入一種沒有任何區別、沒有任何兩重性的絕對統一的“出神”“入迷”的狀態,由此達到與神融為一體。這時主體與客體完全渾然一體,沒有任何分離。這種與宇宙本體的神秘結合是最高的德性,也是最高的認識。但這種境界持續的時間很短,而且是很難達到的。

  該書還提出瞭一套關於美的理論,在西方美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它主張美並不來自物質世界,而來自神所流溢出來的理念,人的靈魂將理念賦予事物或材料,使之具有一定的形式,成為美的藝術品。故美也不離開人的靈魂。靈魂與神合一,達到最高的真、善和美。

  《九章集》提出的上述理論不僅是對柏拉圖理念論的進一步發揮,而且吸取瞭畢達哥拉學派、亞裡士多德和斯多阿學派中的唯心主義思想,是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的綜合物。同時它還吸收瞭奧爾弗斯教和東方宗教的許多因素,充滿著神秘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