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1876年世界無產階級的國際聯合組織。原名國際工人協會,第二國際建立後,始稱它為第一國際。

  19世紀60年代,歐洲工人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各國無產階級迫切要求加強團結,建立自己的國際組織。1863年波蘭人民反抗沙皇俄國民族壓迫的鬥爭,引起瞭英、法工人群眾的同情和聲援。兩國工人就建立無產階級國際組織問題達成協定,於同年6月23日成立籌備委員會。1864年9月28日,在倫敦聖馬丁小禮堂召開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大會,,有英、法、德、意、波蘭、愛爾蘭等國的工人代表參加。K.馬克思受大會委托起草瞭《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和《協會臨時章程》。成立宣言指出,“奪取政權已成為工人階級的偉大使命”;工人運動隻有和科學共產主義思想結合起來,隻有在工人階級自己獨立的政黨的領導下,才能戰勝資產階級。宣言還強調無產階級國際團結的意義。協會在臨時章程中確認:“本協會設立的目的,是要成為追求共同目標即追求工人階級的保護、發展和徹底解放的各國工人團體進行聯絡和合作的中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476頁)。

第一國際成立大會(1864)

  協會按照民主制原則建立。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協會代表大會,執行機關是總委員會。總委員會的核心是常設委員會,由主席(1867年根據馬克思的建議取消)、總書記、財務委員和各國通訊書記組成。各國協會設有中央委員會、地區聯合會、總支部、支部和小組。隨著協會的發展,協會逐步在民主基礎上加強瞭集中:它的總委員會的職權逐漸擴大,在代表大會授權下可以接受和開除支部;不允許有宗派組織存在;不允許各組織有與協會的原則相抵觸的綱領;不允許會員參加反對協會的其他組織等。協會強調對各國社會情況的調查研究。馬克思很重視協會的工作,總委員會發表的重要文件幾乎都由他起草。1870年後,F.恩格斯也參加瞭總委員會的工作。通過協會的活動,馬克思、恩格斯成為舉世公認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並培養瞭W.李卜克內西、A.倍倍爾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傢。協會在歐美16國建有支部,會員約有40萬人。協會指導瞭歐美各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進行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鬥爭。它支持各國工人的罷工運動;領導英國工人爭取選舉權的鬥爭;聲援波蘭、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多方援助、堅決支持巴黎公社革命。協會努力傳播科學社會主義,在與外部敵人進行鬥爭的前提下,在內部對各種非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也開展瞭鬥爭。鬥爭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主要是反對蒲魯東主義。協會取得瞭鬥爭的勝利,肯定瞭工人階級進行政治鬥爭的必要性,主張消滅私有制度。第二個時期主要是反對巴枯寧主義。鬥爭圍繞著如何消滅私有制問題展開。協會批判瞭巴枯寧主義,指出無產階級為瞭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必須建立自己的獨立政黨和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協會還對工聯派、拉薩爾派、佈朗基派進行批評幫助。協會共召開過5次代表大會和3次代表會議。巴黎公社失敗後,協會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同時,巴枯寧主義者進行分裂破壞活動,使協會不能進行正常工作。1872年,協會在海牙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決定將總委員會由倫敦遷到紐約,此後同歐洲各支部的聯系中斷。由於協會的組織形式已不適應國際工人運動新形勢的要求,1876年7月15日協會在美國費城召開代表會議,宣告解散。

  第一國際推動瞭歐美各國工人運動的發展,提高瞭無產階級的思想水平和組織程度。它廣泛深入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為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運動中取得統治地位作瞭準備,為各國建立無產階級獨立政黨奠定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