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猶太人信奉的宗教。Judaism 源於古希臘Ioudaismos一詞,用以概括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及宗教習俗。

  歷史 古代猶太教(西元70年以前) 根據考古發現,西元前13世紀末至前12世紀期間,以色列人及其他一些半遊牧民族自美索不達米亞跨越沙漠,進入當時已發展農業生產的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區定居。公公元前12~前11世紀間,以色列人在與外族沖突及內部紛爭中,各氏族間先後形成12個部落,共同信奉雅赫維為唯一真神。約公元前993年,迦南南部猶太部落大衛王統率以色列各部落,戰勝迦南西部地中海沿岸的非利士人及敘利亞、約旦河以東各族,建立統一的以色列人國傢,以耶路撒冷為統治中心。其子所羅門繼位後在此修建聖殿。公元前933年,以色列分裂為南部猶大、北部以色列兩國,彼此連年爭戰。公元前722年,以色列國亡於亞述。猶大國臣服茍存。公元前7世紀末,亞述帝國衰落,埃及、巴比倫相繼統治巴勒斯坦。公元前587年,巴比倫占領耶路撒冷,焚毀聖殿,並將大部居民擄往巴比倫。猶太人認為此乃自身犯罪、背叛雅赫維另拜其他神祇所受的懲罰,唯有向雅赫維認罪祈求,方能重返故園;民族與宗教意識由此愈益加深。現代許多學者認為,猶太歷史、律法文獻就是公元前587~前538年被擄巴比倫期間逐漸定型的。

耶路撒冷聖殿復原圖

  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居魯士釋放以色列人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耶路撒冷成為猶太人聚居的猶太地區中心城市,政治上受波斯統治。直至公元70年,羅馬軍隊攻陷耶路撒冷,焚毀聖殿為止,在猶太教歷史上稱第二聖殿時期。在公元前2世紀初至公元1世紀末的300年間,地中海東岸各種新宗教、新宗派不斷出現。猶太教內部也分化為許多派別,主要有支持祭司的上層分子撒都該人;與撒都該人分庭抗禮,主張除“律法書”外,尚有口述傳統法的法利賽人;主張遠離世俗,實行共同生產,共享財物的社團艾賽尼派(或稱敬虔派)。

  拉比猶太教(70~630) 這一時期,西亞地區猶太人以巴勒斯坦及巴比倫為聚居中心,分別處於羅馬帝國及波斯帝國統治下,羅馬及波斯均通過扶植猶太教上層分子,對猶太人實行間接統治。在猶太教內部,自古流傳的經典律法書需要不斷重新解釋,以適應政治與宗教的現實需要。因此,精通律法的法利賽人,逐漸取得領導權,被稱為拉比(希伯來語,意為師傅)。這一時期的猶太教稱為拉比猶太教。第二聖殿時期,猶太教側重祭司獻祭儀式,自耶路撒冷聖殿第二次被毀後,到聖殿獻祭已不可能。因此,拉比猶太教強調社會個人倫理、祈禱及研習律法,這對後世猶太教思想、禮儀、制度有巨大影響。猶太教公會成為猶太人最高立法、司法機構。3世紀初,羅馬塞佛魯斯王朝時期,授權公會主持人(納西)收稅,向各地猶太人法庭委派法官,派遣特使到帝國各地巡視猶太人聚居地區,並贈與公會主持人大量產業。自2世紀上半葉羅馬皇帝哈德良統治時期起,羅馬法學傢開始編纂法典,在其影響下,2世紀末猶大·哈·納西執掌巴勒斯坦公會時期,將以前歷代口傳律法匯編成書,稱“密西拿”,約於3世紀初開始流傳,此後便成為猶太教尊崇的經典《塔木德》的一部分。

  拉比猶太教與同時期西亞其他宗教相比,出世色彩最少;與當時的基督教比較,它並未力圖用希臘哲學解釋教義,以對外族傳教,而專重宗教律法。在宗教律法與世俗法律的關系上,承認世俗法律在社會生活中居統治地位。但根據考古發現,遺留在敘利亞沙漠中的3世紀羅馬、波斯邊境城市中的猶太人會堂墻壁上,有聖經故事題材的宗教畫;6世紀加利利猶太教會堂的細石鑲嵌地板圖案有星象、人形、魚獸等,都與摩西十誡中不可制作偶像的誡條相悖,為拉比文獻所未提及;這表明當時猶太民間宗教曾受其他民族宗教的滲透影響。另一批宮廷文獻描述魂遊天庭景象,反映當時猶太民間宗教相信靠法術能魂遊象外,與拉比譴責法術大相徑庭。此類民間猶太教信仰成為中世紀猶太教神秘主義思潮來源之一。

  中世紀猶太教(630~17世紀中葉) 630~644年,由於伊斯蘭教的興起,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巴比倫及波斯先後被阿拉伯軍隊征服。711~715年間,形成跨越西亞、北非、歐洲的阿拉伯大帝國。猶太人雖被列為次等居民,但其地位尚受法律保護。帝國遼闊的幅員,使商品貿易得到很大的發展,猶太族的下層居民由農村流入城市,成為各種手工藝工人。中上層猶太人從事商業、銀錢業,或成為宮廷官吏。原在西亞的猶太人大量移居歐洲,由於采用阿拉伯語,使猶太人得以接觸並推動阿拉伯天文、數學、醫學、哲學、文學的發展;猶太教律法的詮釋、應用,也相應地發生變化。

  8世紀,巴比倫猶太教教長與拉比學院共同將巴比倫派律法詮釋傳播到各國猶太教社團。拉比學院不僅培訓拉比,並成為立法機構,實際控制各國猶太社團,使中世紀歐洲各國猶太人具有共同律法傳統及生活方式。7~11世紀,巴格達拉比學院擁有權勢、財富,且其領導權落入少數人之手,因此引起部分猶太人的不滿。他們否認拉比口傳律法的權威性,主張按聖經訓誨,過禁欲生活,被稱為卡拉派(經典派)。10世紀初,巴勒斯坦、伊拉克、波斯相繼出現反對拉比派的猶太社團,各自制訂律法條例。這些派別一度活躍於西亞,11世紀後逐漸衰落。10世紀末,隨著阿拉伯大帝國的分裂,拉比派猶太教權威亦趨沒落。歐洲猶太社團中形成反對拉比派律法的潮流,一部分人訴諸理性,發展瞭中世紀歐洲猶太教神學和哲學;一部分猶太教信徒則直接尋求神秘宗教經驗,形成中世紀猶太教神秘主義思潮,12世紀下半葉到13世紀上半葉,一度盛行於西班牙、法國與德國。

  猶太教神秘主義由來已久,宣傳靠一些神秘圖像、數字及希伯來文字母的排列,能釋放神力,解救猶太人的苦難。這些神秘觀念經歷口傳之後,自9世紀起形成著述,總稱喀巴拉(希伯來語,意為傳統)。主要為9世紀中葉以後出現的《創世之書》、《光華》及約13世紀初開始形成的《榮光》,用神秘觀念解釋律法書,神不是直接創造世上萬物,而是以其光照,經過十個層次,造成世上萬物。除反映瞭新柏拉圖派哲學影響外,並雜以星象學、天使、魔鬼、魂遊象外等描述,以至民間猶太教儀式如星期五晚禮拜、為死者周年忌日背誦密西拿、守夜禱告等。它強調猶太教儀式習俗的神秘含義,使狂熱信徒相信自身是神所安排的宇宙中心,應與不潔的俗世完全隔絕,期待末世來到、彌賽亞自天降臨。猶太哲學傢強調猶太教與其他一神教的共同點,喀巴拉則強調猶太教的獨特性,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廣大民眾隔絕。15世紀,在法國、西班牙、德國,猶太人到處被驅逐。喀巴拉派鼓吹猶太人雖在地上受迫害、被仇視,在天上將獲得勝利,從而使傳統猶太教在猶太人中更加鞏固。

  16世紀歐洲猶太人主要分佈於德國、波蘭、立陶宛地區及土耳其部分地區。18世紀以後,各國猶太人在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社會中,成為城市中等階層,但仍保持中世紀慣例,遵守猶太法律與風俗習慣,猶太教神學仍在喀巴拉影響之下。歐洲人文主義思想、16世紀宗教改革、17世紀科學革命對多數猶太人聚居的波蘭、立陶宛地區影響極微。與古希臘文明時期、早期伊斯蘭教時期相比,近代前期西方猶太人處於孤立的精神狀態之中。

  1492年,西班牙驅逐猶太人。大批猶太人移居奧托曼帝國,隨之傳入制造武器、火藥以及織佈、醫藥的精良技術,並繼續發展與西歐的貿易。來自西班牙的拉比,在奧托曼帝國各地設立拉比學院,重新闡述猶太律法。約瑟·本·艾弗萊姆·凱羅所著的《約瑟之傢》,在註釋14世紀猶太律法著作時,概述瞭16世紀全部猶太律法。1564年,凱羅又編纂一部名為《備妥的餐桌》的律法概要,成為傳統猶太律法范本,沿用至今。在西班牙、葡萄牙被逐而移居西亞的猶太人中,期待彌賽亞降臨的思想十分普遍,宗教生活強調禁欲主義。

  在東歐,16世紀初至17世紀中葉,波蘭是世界猶太人最主要的聚居國。18世紀,波蘭立陶宛帝國北部維爾納城成為猶太學術中心,被稱為立陶宛的耶路撒冷;在其東南部西烏克蘭農村,猶太下層民眾中敬虔派興起,稱為哈西迪運動。依據“喀巴拉”文獻,強調內心神秘經驗,置律法於次要地位,僅承認拉比為群眾靈性指導,對猶太教神秘的敬虔主義產生深遠影響。原來,東歐猶太教敬虔主義強調猶太人有罪,須靠長時間悔罪方能自我完善。哈西迪運動不強調猶太人有罪,反對過分註重懺悔,認為精神悲傷將造成人神隔絕。其信仰特點為完全信賴神的純善旨意,主張在祈禱中消滅自我,靈魂向神光飛升,在禮拜中強調謙卑、感恩、喜樂。它還批評傳統宗教領袖與信眾隔絕,反對少數有權勢傢族控制會堂事務;主張信眾互助,由有靈性修養者領導。參加哈西迪運動的信徒結成互助組織,擁戴一些“神師”,致使波蘭猶太教瀕於分裂。

  在西歐,猶太人長期處於被歧視狀態。15~16世紀之交,意大利上層猶太人曾受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致使少數猶太學者對傳統猶太教持批判考察態度。其中突出者為阿札利亞·迪·羅西。他晚年發表《耀眼的亮光》一書,總結其對猶太有關文獻的研究,並運用非猶太人資料考證《塔木德》中各項傳說的真偽。宗教信仰上,他仍篤守中世紀猶太教信仰,但並不回避猶太教經典中的矛盾;認為《塔木德》中的傳說具有道德訓誨價值,而非歷史事實。他以歷史觀點校訂猶太文獻中的人和事,由此論證從創世紀算起的猶太紀年是拉比猶太教後期才開始推行的。其著作激起意大利、中歐、西亞各地拉比的憤怒,規定非經特別批準,禁止閱讀。其思想為19世紀後猶太歷史考據學之先河。

  16世紀末,荷蘭從西班牙統治下取得實際獨立地位。被逐出西班牙、葡萄牙的猶太人,一部分移居荷蘭。17世紀中葉,猶太人在阿姆斯特丹商業金融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他們在宗教上享有自由,出版瞭各種希伯來文神學及神秘主義教義著作。阿姆斯特丹猶太社團在宗教信仰上原屬保守派,但在近代科學、哲學的影響下,出現分化。

  近現代猶太教(17世紀中葉以後) 17世紀西歐思想界在近代科學影響下,對古代傳統權威、中世紀經院哲學思維方法提出疑問。17世紀上半葉,阿姆斯特丹猶太思想傢尤裡·阿科斯塔公開否認拉比權威及個人靈魂不滅,認為律法書不可能出於神授,因其中包含許多違反自然律的事件;神既創造瞭自然與自然律,便不可能自相矛盾。

  18世紀,以法國、英國為中心的思想啟蒙運動在歐洲各國興起,提倡思想、經濟、政治自由和人道主義。德國思想啟蒙運動受自然科學的影響比英、法小,政治上也不如法國激進;因此,在反對傳統束縛的同時,仍保持對宗教哲學的興趣。德國猶太思想傢摩西·孟德爾遜主張以理性為基礎的自然宗教,認為萬有系神意所造,神乃最完全的存在,理性能發現神的實在性、神的旨意與靈魂不朽,否則生命便無價值可言。他在晚年所著《耶路撒冷》一書中,認為猶太教僅為猶太人的特殊律法,並無獨特的信仰體系或世界觀;主張猶太人謹守猶太教禮儀,放棄文化孤立的傳統,廣泛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在他的推動下,形成猶太人思想啟蒙運動,吸收歐洲世俗文化,被稱為“哈斯喀拉”。它並不反對猶太教,但反對猶太傳統生活方式及拉比權威,主張改革專重講授《塔木德》的傳統教育制度,提倡尊崇科學,吸收新知識,生活方式現代化。這些主張得到歐洲猶太商人的支持並獲得發展。

  派別 進入19世紀後,猶太教形成三派。

  正統派 以猶太教拉比參孫·拉菲爾·赫爾許及以色列·希爾德夏默為代表,主張容納現代科學文化,但堅持猶太教信仰與傳統,認為傳統猶太教教義、條例、613條誡命不能更改,否則即為異端;要求謹守安息日及猶太教歷規定的一切聖日、各種飲食戒律及個人、傢庭道德戒律;遵從拉比法庭依據猶太律法所作的裁決;按猶太教規定自辦學校;安息日及一切聖日不乘車,在會堂中男女分坐,男戴黑帽。其中最極端的恰西迪派堅持信仰救主彌賽亞自天降臨乃猶太人唯一希望,反對猶太復國主義,不與其他猶太人交往;男子多蓄須,穿黑色外套、戴黑色寬沿帽。

  改革派 繼承猶太思想啟蒙運動,主張消除任何使猶太人與眾不同之處。認為猶太人並非一個民族,不應有其國傢或獨特文化;猶太教僅為一種宗教,猶太人之間關系僅限於共同信奉猶太教。東歐、德國的猶太人對此表示反對,在美國則較為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屠殺歐洲猶太人,使美國的改革派轉變態度,支持成立以色列國。

  保守派 介於改革派、正統派之間,除割禮及飲食禁忌外,原則上接受律法、傳統禮儀,並靈活應用。主張猶太宗教、文化、民族主義融為一體,積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猶太教神學傢莫迪凱·卡普蘭鼓吹猶太教是一種不斷演進的宗教文化,並非猶太人生活中一個孤立部分,既是宗教,又是文化,是猶太民族主要標志。他的主張被稱為重建主義。在其影響下,保守派逐漸向改革派靠近,人數也有所發展。

  經典與信條 經典內容包括律法書、先知書、聖錄三部分;後由基督教繼承並稱之為《舊約》(見《聖經》)。另有公元2~6世紀編纂的口傳律法典《塔木德》。

猶太教徒系於額上之經文盒

  猶太教原無公認的成文信條。12世紀邁門尼德認為猶太人受基督教、伊斯蘭教影響,信仰發生動搖,因著《困惑導引》。其中列舉猶太教信仰13條款:①創造主創造並管理自然界及一切受造之物;②創造主乃獨一無二真神;③創造主無形無體無相;④創造主乃最先的,亦是最後的;⑤創造主系唯一值得敬拜之主,此外別無可敬拜之物;⑥先知一切話語皆真實無誤;⑦摩西預言是真實的,是先知中最大的一位,在其前或其後,無一人勝過他;⑧猶太教傳統律法系最初神向摩西所傳,並無更改;⑨律法永不改變,亦不會被取代;⑩創造主洞察世人一切思想行為;⑪創造主向遵守律法的人賜與獎賞,向踐踏律法之人降罰;⑫教世主彌賽亞必將再來,應每日盼望,永不懈怠;⑬最終,死人將復活。

  此13條被後世猶太教廣泛接受,具有信條性質。

  教規 除十誡外,拉比時代逐步發展並被確認的誡命、律例、規條共613條,分為兩類,以“你當”字句開始者248條,以“不得”字句開始者365條,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法律、社會、倫理、神學、儀禮以至起居飲食等方面,涉及猶太人全部生活。其中來自《聖經》的必須嚴格遵守,來自拉比時代的可以變通實行。猶太歷法與西方通行的格列高利歷法不同,為太陰歷,以公歷9月為新年開始,以日落為每天的開始。凡母親是猶太人,其子女即為猶太人。男孩出生後第8日受割禮。在飲食方面,視分蹄反芻的牲畜如牛、羊、鹿肉為潔凈,其他如豬、兔、馬肉等為不潔凈;禽類中隻有傢禽可供食用;水生動物中無鱗、無骨、有殼類不得食用,尤忌帶血食物。每天祈禱三次;星期五日落至星期六日落為安息日,不做工;進會堂禮拜時,戴小帽遮蓋頭發。現代正統猶太教徒安息日不乘車、不接電話、不看電視、不吸煙。在東歐,猶太婦女每月到會堂浴池凈身。由於信仰死者身體復活,正統猶太教徒不實行火葬,葬禮隆重,特別重視墓地。古代猶太教傳統以七臂燭臺為唯一標志,自中世紀後期起,以大衛之星(六角星)為標志,沿用至今。(見彩圖)

猶太教逾越節《儀式規定書》(17世紀)

  正統猶太教思想以男性為中心,男子每晨祈禱中要感謝神未使他生為婦女。按猶太教習俗,婦女應由父親、丈夫或兒子陪同進會堂,多數會堂不歡迎婦女單身進堂。在會堂內,婦女隻能為安息日禮拜點燃蠟燭、準備節期菜肴,禮拜時須靜坐在不為男子所見之處。每年隻有狂歡節才宣讀聖經的《以斯帖記》,紀念猶太女子以斯帖拯救本國人民脫離仇敵,此時,婦女在會堂內可以出聲。在會堂內主持禮拜,或到讀經堂內研讀《聖經》、《塔木德》等都隻限於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