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皮脂腺毛囊的炎癥性皮膚病。青春期開始發病,表現為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和囊腫,常伴有皮脂溢出。主要發生在面頰、前額,也可發生在胸背部。病程慢性,皮疹時輕時重,女性患者皮疹常在月經前加重。至青春期後逐漸緩解自愈。

  發病機理 痤瘡發病可能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個體遺傳素質、皮脂腺大小和皮脂分泌的多少、毛囊中寄生的細菌種類和數量、皮脂腺毛囊導管的角化異常以及皮脂腺對雄性激素的反反應程度等。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多,促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多並積存在毛囊漏鬥部,正常寄生的痤瘡棒狀桿菌在厭氧和富含皮脂的環境中大量繁殖,從而使上皮細胞角化增快,同時角化細胞間的粘固物質由於角朊細胞分泌溶解酶的減少而成為不易分離的膠狀物,使角化細胞粘在一起,不易脫落。正由於一方面細胞角化增快,另一方面角化的細胞不易脫落,這就使角質堆積,阻塞毛囊開口,毛囊漏鬥部擴大成圓球形,成為閉合性粉刺,即白頭粉刺。當角化物質繼續增多時,毛囊口被擴大,阻塞物質向上堵住毛囊口,形成角栓,稱為開放性粉刺,即黑頭粉刺,擠壓後有乳白色細長條脂栓排出。痤瘡棒狀桿菌分泌的蛋白溶解酶、透明質酸酶及其分解皮脂產生的遊離脂肪酸,能刺激毛囊引起炎癥,並使毛囊壁損傷、破裂。遊離脂肪酸、角質以及上皮碎屑隨之進入真皮,引起毛囊周圍組織的異物炎癥反應,臨床表現為炎癥性丘疹以及囊腫等。

  臨床表現 最初僅為粉刺,之後為炎癥性丘疹,表現為米粒至綠豆大紅色或暗紅色丘疹,周圍有炎癥反應,有的丘疹頂端出現小膿皰成為膿皰性痤瘡。愈後可形成瘢痕或點狀萎縮。囊腫性痤瘡是由於積聚在毛囊皮脂腺內的組織液化壞死或囊壁破裂,周圍組織發生炎癥反應所致,呈暗紅色或皮膚色,半球形,稍隆起皮面,觸之有波動感,破後流出乳白色油脂或血性分泌物。上述幾種形態可同時存在或以一、兩種為多。

  聚合性痤瘡是較嚴重的一型,損害有各種形態集簇發生,包括粉刺、丘疹、膿皰、囊腫、結節、膿腫和瘺道等,還有瘢痕、瘢痕疙瘩等,不但發生於面部,胸背部、四肢、臀部等均可發生。青春期也不易自愈。

  診斷 根據好發年齡、部位及皮疹特點,即可診斷。粉刺的存在是本病的常見特征。皮質類固醇引起的痤瘡常在應用中等或大量激素後發生,主要是丘疹,極少粉刺,多發生於軀幹、四肢及面部。職業性痤瘡有接觸油類史。藥物性如溴、碘引起的痤瘡,有用藥史。酒渣鼻以中年女性多見,常有毛細血管擴張,而無黑頭粉刺。

  治療 應因人而異,根據患者情況采取綜合措施。

  ① 減少油脂的分泌,少吃高脂肪食物和糖類,多吃蔬菜及水果。油性皮膚避免用油脂類化妝品,常用溫水或硫皂洗臉,也可用復方硫黃洗劑外搽,每天1~2次。內服雌激素(如乙烯雌酚)、抗雄性激素制劑能減少皮脂分泌,但長期服用會有女性化副作用,應在醫生指導下在女患者中慎重使用。口服13順維生素 A酸可以使皮脂腺縮小,減少皮脂分泌,對囊腫性痤瘡效果最好。

  ② 減少毛囊開口的上皮角化,溶解粉刺。維生素A酸軟膏有使表皮剝脫、溶解角質的作用,並使角化細胞的粘連松解,因而可以使黑頭粉刺脫落。此療法適用於尋常痤瘡及粉刺。

  ③ 抑制痤瘡棒狀桿菌,過氧化苯甲酰為一強氧化劑,對在厭氧環境下才能生長的痤瘡棒狀桿菌有強殺菌作用,一般以5~10%的制劑外用,該藥還有使角質剝脫和溶解的作用。痤瘡棒狀桿菌對多種抗生素均敏感,常用的有四環素、紅黴素和二甲胺四環素。四環素內服,先按常規用量,明顯好轉後逐漸減量,並采用小劑量長期服用。此外,還可外用抗生素如1~2%紅黴素洗劑、1%潔黴素酊等。

  炎癥較重、出現膿皰者,應加用抗生素,如為囊腫性,可內服13順維生素A酸或局部註射去炎松混懸液。

  聚合性痤瘡治療方法相同,可以試用皮質類固醇內服,或用氨苯砜、維生素A酸內服。本病常隨體內性激素的變化而周期性的加重或緩解,因此,治療是長期的,患者應該堅持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