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後期,新四軍蘇浙軍區部隊在浙西天目山地區,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行的3次自衛反擊戰。

  1944年秋,日軍進犯浙贛鐵路後,又攻佔溫州。新四軍軍部遵照中共中央關於開展東南沿海抗日鬥爭,發展蘇浙皖邊的指示,令第1師南進,首先打開蘇南、浙西抗日局面。12月下旬,第1師師長粟裕率3個團渡長江南下,於1945年1月中旬,與在蘇南的第16旅會合,成立蘇浙軍區,粟裕任司令員,將蘇南、浙東和第1師南下的部隊改編為第1、第2、第3縱隊隊,並確定瞭向天目山地區進軍的部署。此時,退避浙西山區的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阻撓新四軍南進浙江敵後抗戰,遂爆發瞭為時5個月的天目山戰役。

  2月12日,第1縱隊進至武康、德清地區,第3縱隊第7支隊進至安徽省廣德以南。國民黨第3戰區令其第62師、忠義救國軍共5個團,由天目山、孝豐地區首先向第7支隊發起進攻,企圖切斷第1縱隊後路,進而消滅蘇浙軍區部隊。蘇浙軍區部隊奮起自衛,於14日以第3縱隊一部頑強堅守廣德東南障吳村周圍陣地;17日夜以第3縱隊主力出擊,並調第1縱隊主力回師,斷敵退路;18日上午結束戰鬥,殲1700餘人,解放孝豐,取得第1次反擊戰的勝利。

  3月1日,第3戰區以12個團分左、中、右3路向孝豐猛攻。蘇浙軍區以第1、第3縱隊發起反擊,經6~27日的連續戰鬥,由西向東,逐次殲擊進犯的頑軍,斃俘1700餘人,乘勝占領東、西天目山,解放臨安,取得第2次反擊戰的勝利。為鞏固和發展蘇浙皖邊根據地,原第1師副師長葉飛率教導旅3個團渡江南下,4月上旬到達蘇浙皖邊,部隊改編為蘇浙軍區第4縱隊,葉飛任蘇浙軍區副司令員。5月底,第3戰區以第25集團軍總司令李覺為前敵總指揮,以14個師42個團共6.6萬餘人,組成左、右2個“進剿兵團”,企圖奪占臨安、天目山、孝豐,聚殲蘇浙軍區主力。蘇浙軍區部隊於5月29日攻占新登,殲2200餘人;爾後主動收縮兵力,放棄新登、臨安,緊急行軍,集結於孝豐地區,待機殲敵。6月10日,國民黨頑軍“左兵團”(轄第52師、第33旅及第146師一部)自寧國、於潛(今潛陽)向孝豐進犯;“右兵團”(轄突擊第1縱隊及第79師)由臨安向北急進;第28軍(欠第52師)、“忠救軍”占天目山。蘇浙軍區以3個支隊擔任孝豐正面守備,將主力隱蔽集結於孝豐西北待機。19日夜,蘇浙軍區以6個支隊向“左兵團”突擊,經1晝夜激戰,全殲國民黨頑軍第52師主力及第33旅一部。21日晚,第1縱隊和第4縱隊一部切斷“右兵團”後路,第3縱隊迂回其右翼,第4縱隊主力從孝豐城向正面突擊,將“右兵團”諸部包圍於孝豐城東南之草明山、白水灣狹小地區。至23日,共殲突擊第1縱隊等部6800餘人,取得第3次反擊戰的勝利。

天目山第三次反擊戰

  天目山3次反擊戰,共殲國民黨頑軍1.3萬餘人,擴大瞭蘇浙皖邊敵後新區,為發展東南沿海抗日鬥爭掃除瞭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