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部隊在高溫濕潤的常綠森林群落山嶽地形上生活和作戰能力而進行的訓練。有些國傢的軍隊稱叢林戰訓練。

  熱帶山嶽叢林地,自然地理條件複雜,山高林密,荊棘叢生,河溪縱橫,道路稀少,旱季炎熱,雨季泥濘,病蟲害多,疫源地廣。部隊在上述地區訓練,運動速度緩慢,體力消耗大,易迷失方向,大兵團和機械化部隊行動受到限制;指揮、觀察、射擊、協同不便,通信聯絡、工程作業和後勤補給困難;人員易發生疾病,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易銹蝕和黴爛,訓練保保障任務艱巨。

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分隊在熱帶山嶽叢林地進行穿林訓練

  熱帶山嶽叢林地訓練內容,一般包括叢林生活、行軍、技術和戰術等訓練:①叢林生活訓練,主要是人員耐熱能力和惡劣環境的適應鍛煉,就地取材搭棚露營,防止酷熱、雨淋、潮濕和蟲害侵襲;識別和采集能食用的野生植物,從熱帶植物中攝取食用水,使用竹筒等簡便炊具制作熟食;熱帶多發病和毒蛇、昆蟲叮咬的防治等。②行軍訓練,主要是識圖、用圖,判定方位,穿林開路以及超越從林障礙的方法;使用制式和簡易器材克服江河障礙和通過沼澤地帶,鍛煉部隊在炎熱、雨霧、夜暗條件下的機動能力。③技術訓練,主要是各種武器裝備的操作使用,掌握林間射擊、通信聯絡、陸空識別的方法等。④戰術訓練,主要是熱帶山嶽叢林地要點防禦,攻打支撐點,空降反空降,滲透反滲透,伏擊反伏擊,襲擊反襲擊和遭遇、穿插迂回、搜剿和戰鬥勤務等內容。

  熱帶山嶽叢林地訓練,通常是在基礎訓練之後,以野營方式進行。生活訓練是在統一計劃和指導下,由分隊組織,分散實施。行軍訓練一般在無村莊、無道路、無向導條件下,采取定方向、定路線、定時間的方法組織實施。戰術訓練力求以對抗形式實施,諸軍種、兵種協同作戰訓練是在各軍種、兵種分練的基礎上實施。

  世界上不少國傢的軍隊都很重視叢林戰訓練,認為不能在叢林生活的部隊,就無法在叢林作戰。因此,將生存訓練作為重要課題,把戰勝自然與戰勝敵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英國、印度和中國遠征軍曾在印度那加等地進行叢林戰訓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軍在巴拿馬運河區建立謝爾曼堡叢林戰訓練中心,對部隊輪流進行叢林生存、行軍、巡邏、環形防禦、伏擊、反伏擊等內容的訓練。美軍侵越戰爭期間,組織專門機構研究直升機在叢林地區機動作戰,先後進行瞭不同規模的空中機動作戰演習。美軍還在菲律賓呂宋島對飛行員進行叢林生存訓練,提高其著陸後的求生技能。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熱帶山嶽叢林地訓練,始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逐步由單一兵種訓練發展到諸軍種、兵種合同訓練,使熱帶山嶽叢林地訓練有瞭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