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珠江口海防要塞。又稱虎頭門。因江中有大虎(頭)山、小虎(頭)山昂峙如門,故名。位於今廣東省東莞縣西南20餘公裡處。北經獅子洋達廣州,南過伶仃洋通南海,為廣州出入南海的門戶,古有“粵海中路咽喉”之稱。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關,萬曆十六年(1588)設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建橫檔、南山炮臺,嘉慶十五年(1810)設水師提督,道光十九年(1839)增修炮臺11座,置大炮300餘門,遂成要塞。虎門地當珠江三角洲東南部,珠江經此入海,兩岸丘巒對對峙,江中島嶼錯落,天然形成三重門戶:江口處寬3~4公裡,灘多流急,兩岸大角山與沙角山束隘對峙,築有大角、沙角炮臺,構成要塞前哨,為外海入江的第一重門戶;溯江而上3公裡,江心有下橫檔、上橫檔二島屏障,東西兩岸有武山(南山)、蘆灣山拱衛,附近設有橫檔、威遠、鎮遠、靖遠、鞏固和永安六座炮臺,江中置木樁、索鏈、火舟、戰船,為第二重門戶,是虎門要塞的防禦中樞,素有“金鎖銅關”之稱;第三重門戶,由大虎山、小虎山等島嶼構成,築有大虎山等炮臺,為扼控獅子洋的咽喉要地。清嘉慶十三年、道光十四年,英國艦船多次進犯虎門,竄擾廣州,均遭守軍抗擊。道光十九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在此銷毀英商私運鴉片237萬餘斤。次年,英國借此發動侵華戰爭,多次進攻虎門,林則徐與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率眾據虎門險要,英勇抵禦英國侵略軍,在中國近代史上揭開瞭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序幕。今沙角、威遠炮臺遺跡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