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築城的基本形式。它是以城牆為主體,與溝池等障礙和週邊關堡相結合所組成的防禦工程整體。古代城池,是統治階級對外進行防禦,對內實行統治的基地。歷代統治階級都把城池的得失作為戰爭勝負的主要標誌,把構築和加強城池築城體系作為國傢設防的重點。據統計,西漢時期構築的郡、縣城池達1400多座,以後又有增加。城池築城體系在中國延續約4000年之久,到明、清時期已發展到相當完善的程度。

  組成 城池築城體系以一座城池為一個單元構成,大體上由墻、壕防護設施,射擊設施,出入口防禦設施,指揮、觀察設施和外圍關堡等五部分組成:①墻、壕防護設施,是城池築城體系的主體工程,墻體要求構築得高、厚、堅固;羊馬墻、護城河(溝壕)是保護城池的主要障礙物,可使進攻一方的人馬、兵器難以接近城墻和登城。②射擊設施,是指沿城墻頂部外緣構築的雉堞(又稱堞墻、睥睨),雉堞上有垛口和孔眼,供守軍觀察、射擊和投石用。③出入口防禦設施,主要是指城池的門洞,它是防禦的薄弱部位;其防禦設施為門和閘,門多為木制或外包鐵皮,閘為鐵制(靠絞車操縱升降)。④指揮、觀察設施,主要是指建於城門上的城樓(亦稱重樓)和城墻上的敵樓。⑤外圍關堡,是在城池外圍的交通要道上構築的關城和堡城,為城池防禦的前哨陣地,能起到加大城池防禦縱深,使城池免遭突然襲擊的作用。

  沿革 據《世本》記載和考古發掘證明,中國構築城池,起源於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大約是在夏王朝建立的前後。更早出現的土墉,是城池的雛形。城池築城體系是隨著戰爭的出現而產生,又隨著兵器和戰術的發展變化而演變的。戰國時期的思想傢、政治傢墨翟,對中國古代城池築城理論作出過重要貢獻。例如,他主張構築城池的位置要選擇在軍事和經濟要地,並註意利用地形;城池築城體系要構成能四面進行防禦和多道的防護設施;城墻的外圍要有壕池環繞,最外層構築木柵外郭予以加強;城池與亭燧的配置要能互相掩護,互相支援。此外,他還主張城墻內側每隔140米左右設“突門”(即暗門)一座,以便守軍戰時出敵不意地從突門出擊或偷襲敵人;他還針對當時出現的“穴(地道)攻”,提出瞭“以穴迎穴”的戰法和工程措施。

  中國城池築城體系的發展,各個朝代有不同的側重點,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城池規模 中國早期的城池規模較小,春秋中葉的城池,方圓不過10公裡,以後規模逐步擴大。如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燕下都(今河北易縣南)周長已達24公裡;到瞭唐代,長安城(今陜西西安市區)的周長擴展到36.7公裡;明初都城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外郭達103.7公裡。大的城池也不斷增多,如唐代10萬戶以上的城池隻有10多座,到瞭宋代已增至40多座,以後繼續有所增加。

  墻壕防護設施 歷代城池的修建都強調深溝高壘,重視建重城和采取城墻與護城河(或溝壕)相結合的防禦措施。如戰國時期的淹國都城淹城(今江蘇常州市南)為三重城,每重城的周圍都建有護城河;漢朝京城長安城(今西安市西北)為二重城,外城城墻高達8米,底厚3.5米,頂厚2米,墻外有寬約7米、深約4.7米的護城河環繞;漢末曹操改建的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隋代的長安城(今西安市區)均為三重城;據考古發掘,唐代長安城城墻的底厚達12~20米。宋代的城池除沿襲重城和保持唐代城池城墻的厚度外,為加強城池防衛作戰中的側擊能力和友鄰互相掩護,在城墻上加築瞭突出於城墻外側的馬面,形成瞭城墻馬面築城體系;還加寬瞭護城河,如宋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城的護城河寬約30米,從而使城池築城體系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以後歷代的城池,在墻、壕防護設施方面發展變化不大,但重城個別仍有發展,如明代的北京城建為四重城。

  指揮、觀察設施 中國古代築城很重視在城門上和城墻的拐角處構築指揮、觀察設施。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中有關於宮隅、城隅之制的記載。秦代出現瞭城樓,漢代出現瞭角樓,以後歷代築城,在城門上和城墻的拐角處均建有供瞭望用的亭樓觀榭之類的建築。明代對角樓在形制上做瞭大的改進,改建為四周開有箭窗的多層角樓,既可用於觀察,又可用於射擊。南北朝時期的鄴城,城墻上還建有用於觀察的敵樓,後代一直沿用。此外,有的城池還在內城建有鐘樓、鼓樓,平時用於報時,戰時用於報警。

  出入口防禦設施 城門是城池築城體系的薄弱部位,也是進攻者攻擊的重點,因而也是歷代城池發展中研究和改進的重點。周代在城門外加築有突出於城墻的城闕,防守的士兵可在城闕上以弓箭側射掩護城門。漢代又在主要城門外加築瞭甕城(圖1)。甕城有的亦稱月城,它是突出於城門外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這種建築形式一直延續到明代,其設施較前代又有發展。如明代城池的城門,有的構築有雙重甕城,有的在甕城的正前方還建有高大的箭樓,從而大大加強瞭城池出入口的防禦。

圖1 翁城

  材料和工藝 早期的城池,城墻主要是用土夯築(或版築)而成,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築城技術的進步,促進瞭築城材料和工藝的不斷發展。東晉時期,出現瞭用磚包砌的城墻。到瞭唐、宋時期,一些較大的城池都用磚包砌城墻。明、清時期,用整齊的條石、塊石和大城磚包砌城墻已較普遍。明代城池的城墻,砌磚用的膠結材料有的是用糯米石灰漿,城門起拱是用桐油拌合石灰膠結,歷經數百年仍堅實如故。

  典型城池 明代修建的北京城(圖2),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擴建的。它是一座規模宏偉的典型的封建王朝都城,具有防禦設施齊全、佈局合理、工程構築堅固等特點。該城略呈方形,由外城、內城、皇城和宮城(紫禁城)組成。內城是北京城的防禦主體工程,城墻周長約24公裡,墻體最高為13米多(包括雉堞),底厚19.5米,頂厚16米。墻頂的內緣設女墻,高1米,外緣設雉堞,有垛口11038個。沿內城城墻構築敵臺172座。內城共設城門9座,位於南面的有3座(正中的為正陽門),其他三面各設城門2座。城門上建有城樓。內城的城門外建有甕城,其中正陽門的甕城還增築箭樓3座。為使甕城得到進一步的掩護,在城門外附近構築有大敵臺。為加強城角的防禦,各城角都建有角樓。為加強整個內城的防禦,在城墻外開挖有護城河,河寬30~60米,深度3米以上。在內城的北面中心位置建有鐘樓和鼓樓。外城的城墻建於內城的南面(東、西、北三面未建外城墻),建有敵臺63座,城墻、敵臺的構造與內城相同,僅強度稍次於內城。皇城和宮城位於整個城池的中心,其結構和防禦工程設施與內城相近。

圖2 明代北京城

  歷史上的作用 在中國長期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城池築城體系曾發揮過很大作用。如四川合州的釣魚城,是南宋末年為抵禦蒙古軍隊的進攻而構築的。涪水在其南,嘉陵江流經其北,渠江在其東,三面臨江;城池建在山頂上,南北兩面為峭壁懸崖,地勢十分險要。它上控三江交匯的扇形地區,下屏戰略要點重慶,是攻必奪、防必守的軍事要地。南宋的餘玠、王堅、張玨等將領,從1243年起,先後利用這裡有利的地理條件和險要地形,順著山的自然地勢構築瞭釣魚城,又在城外據險構築瞭一些外圍據點,形成瞭以釣魚城為中心的堅固的城池築城體系。宋軍依托它從1259年開始,抗擊蒙古軍隊和元軍多次進攻,堅持20年之久。又如明朝初年,明政府為防倭寇對沿海的侵擾,在沿海地區修建瞭海島、海岸、海口築城體系(見明代海防築城)。這些築城體系的共同點,都是以衛、所的城池為主體,並與堡寨、墩臺、烽堠相結合而構成的。它是一種將內地的城池築城體系,創造性地靈活運用於海疆不同地理、地形條件下的設防,曾有效地保障明軍阻止和打擊瞭倭寇的多次入侵,取得瞭抗倭戰爭的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