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末期,蘇軍攻佔法西斯德國首都的戰略性戰役。1945年春,蘇軍已進抵奧得河、尼斯河,盟軍先頭部隊也前出到易北河,東西兩線相距僅150~200公裡。德國在政治上已完全孤立,在經濟上人力物力資源枯竭,在軍事上腹背受敵,敗局已定。A.希特勒妄圖作困獸之鬥,拖延戰爭,等待反法西斯同盟內部分裂,戰爭出現轉機。在柏林方向防禦的是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官為G.海因裏希上將,後由K.施圖登特上將接替)和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為F.舍納元帥),約100萬人,火炮1.04萬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輛(門),作戰飛機3300架。德軍建立瞭堅固的縱深梯次防禦,它包括奧得河、尼斯河防線和柏林防區。奧得河、尼斯河防線由 3道防禦地帶組成,縱深20~40公裡。主力位於第2防禦地帶。柏林防區由 3層圍廓組成,外層圍廓距市中心25~40公裡。蘇軍最高統帥部為徹底消滅德軍於其巢穴,結束歐洲戰爭,且鑒於英國首相W.L.S.丘吉爾力促英、美軍隊先於蘇軍攻占柏林,決心快速實施這次戰役。參加戰役的有:3個方面軍(轄19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4個坦克集團軍、3個空軍集團軍、10個獨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4個獨立騎兵軍);波羅的海艦隊、空軍遠程航空兵和國土防空軍各一部;第聶伯河區艦隊,以及波蘭2個集團軍、1個坦克軍和1個航空兵軍。合計250萬人,火炮4.2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6250輛(門)和作戰飛機7500架。

柏林之戰

  戰役於4月16日發起。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員為蘇聯元帥Г.Κ.朱可夫)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員為蘇聯元帥И.С.科涅夫)經激烈戰鬥,分別於19日和18日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線所有3道防禦地帶,21日開始強攻柏林的戰鬥。24日,在柏林東南會合,合圍德軍20萬人。25日又在柏林以西會合,對柏林形成包圍,柏林守軍20萬人陷入重圍。同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部隊在易北河畔的托爾高與美軍會合。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員為蘇聯元帥Κ.Κ.羅科索夫斯基)於4月20日發起進攻,強渡西奧得河,突破德軍防禦,鉗制德軍第3坦克集團軍和相當一部分預備隊,從而保障瞭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右翼。蘇軍在對柏林的強攻中采取多路向心突擊,經激烈巷戰,於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29日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5月2日柏林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8日德軍統帥部代表W.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簽署向蘇軍和盟國遠征軍無條件投降書(見彩圖)。

1945年5月8日,德國代表在柏林近郊簽字投降

  整個戰役,蘇軍共消滅德軍93個師,俘獲官兵約48萬人,繳獲火炮86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餘輛、飛機4500架。蘇軍損失30.4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2156輛、火炮1220門和飛機527架。柏林戰役的結局,標志著法西斯德國的滅亡、蘇德戰爭和歐洲戰爭的終結。這次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戰役之一,戰鬥極其激烈,蘇軍集中優勢兵力、兵器,圍殲瞭德軍最大集團。戰役表明大居民地限制瞭坦克大兵團作用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