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民族主義思潮。因號召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再建猶太國傢,復興猶太民族,故名。亦稱錫安主義。錫安(Zion)譯作郇山,為耶路撒冷的一座山,古猶太人的政治、宗教中心,或譯郇山主義。

  西元前1世紀,羅馬人佔領巴勒斯坦,對猶太人實行殘酷統治,絕大多數猶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流散世界各地。此後,猶太人長期過著飄泊不定的生活,受到種種歧視和迫害。在歐洲,猶太教被視為異端,猶太人遭到排擠和打擊,被限令居住在叫做“隔都”的的特區內。

  19世紀初,歐洲一些猶太宗教學者鼓吹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求得民族解放。從19世紀下半葉起,猶太復國思想迅速發展。海斯(1812~1875)首先明確提出現代猶太民族的概念。他在《羅馬和耶路撒冷》一書中,強調保持猶太人的獨特性,主張在巴勒斯坦組織猶太人的民族中心。1881年俄國敖德薩的猶太醫生Л.平斯克爾(1821~1891)寫瞭《自我解放》一書,認為猶太人必須自己掌握命運,爭取建立自己的國傢。在平斯克爾思想的影響下,俄國出現瞭猶太資產階級上層人物建立的“郇山熱愛者”和哈爾科夫大學猶太學生建立的“比路”〔由希伯來文詩句“Bet Yaakov LechuVe Nelcha”(“雅各之傢啊!讓我們一起去罷!”)縮寫而成〕等第1批猶太復國主義政治組織。“比路”鼓動猶太人到巴勒斯坦定居,掀起第1次向巴勒斯坦移民的浪潮。1896年,奧地利報人T.赫茨爾(1860~1904)在《猶太國》一書中指出,隻要把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分開,猶太人集體出走到自己建立的國傢,猶太人的問題才能最後得到解決。猶太復國主義者還宣傳“神授”說和“故國”說,聲稱巴勒斯坦是上帝賜予猶太人的土地,鼓動猶太人重返“故國”,再建猶太國傢;並且標榜猶太人是“優秀民族”、“文明旗手”,鼓吹恢復古希伯來王國的歷史邊界。

  1897年8月,赫茨爾在瑞士巴塞爾召集第1次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成立瞭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赫茨爾任主席),通過瞭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綱領,明確宣佈猶太復國主義的目的是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由公法保障的猶太人之傢”。

  1917年11月2日,英國發表瞭“貝爾福宣言”,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傢”,並願為達到這一目的而盡最大努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復國主義者在英、美等國支持下,組織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致使這裡的猶太人由1918年的5.6萬人增加到1948年的70多萬。他們購買或強占阿拉伯人大量土地,逐步形成一個猶太人的政治實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復國主義者投靠美帝國主義。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不顧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通過瞭一項關於在巴勒斯坦實行阿、猶分治的決議。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同一天,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和縱容下,奉行擴張主義政策,妄圖建立“大以色列國”,從成立之日起對阿拉伯國傢發動瞭多次武裝進攻,侵占瞭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傢的大片土地,使100多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淪為難民。(見巴勒斯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