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印尼亞齊人民為反抗荷蘭殖民侵略而進行的戰爭。19世紀以後,英、荷殖民勢力為控制麻六甲海峽在亞齊角逐。1871年,英荷雙方妥協簽約,英國聲明認可荷蘭有權在蘇門答臘“自由行動”,荷蘭承認英國在荷屬東印度群島有平等貿易的權利。1873年3月,荷蘭派戰艦入侵亞齊,一手挑起亞齊戰爭。次年1月,荷軍佔領亞齊首都和王宮,亞齊蘇丹馬赫穆德·夏被迫撤往山區,不久病故。荷蘭殖民政府隨即宣佈亞齊併入荷屬東印度領地。

  亞齊齊地方封建首領擁立新的蘇丹,領導亞齊人民繼續開展抗荷鬥爭。1881年,荷蘭殖民政府宣佈亞齊戰爭已經結束,但實際上荷蘭軍隊僅控制交通幹線,亞齊戰爭處於相持階段。荷蘭殖民者已耗費上億盾的軍費。

  80年代以後,亞齊著名的伊斯蘭教首領杜固·蒂羅、杜固·烏瑪等人先後以進行討伐異教徒的“聖戰”為號召,領導亞齊人民掀起抗荷鬥爭的新高潮。

  荷蘭殖民政府在政治上拉攏世俗的王公貴族,宣佈政府將保留王公貴族的繼承權和原有稱號,孤立打擊伊斯蘭教首領;在軍事上,采取固守防線的戰術,調集重兵,全面討伐。亞齊的抗荷力量遭到很大削弱。1899年杜固·烏瑪在戰鬥中犧牲。1903年,亞齊蘇丹被捕,被迫接受荷蘭的統治,一些抗荷首領也陸續投降。亞齊人民大規模的抗荷鬥爭停止。荷蘭殖民政府再次宣佈亞齊主權歸屬荷蘭。

  1904年,亞齊人民抗荷遊擊戰爭再度興起,分散的遊擊戰爭一直堅持到19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