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資產階級哲學傢、歷史學傢和經濟學傢。1711年生於蘇格蘭破落貴族傢庭。早年在愛丁堡大學學習法律。1734年到法國從事哲學研究和著述。1737年回國。1752~1757年在愛丁堡任律師、圖書館館長。1763年在駐法使館任秘書。1765年任代理公使。1767~1768年任負責外交事務的副國務大臣。1769年退休。1776年因病逝世。

  在哲學上,他首倡近代不可知論,對感覺之外的任何存在持懷疑態度,對外部世界的客觀規律性和因因果必然性持否定態度。主要著作有《人性論》(3卷本,1737~1740)、《人類理解研究》等。在經濟學方面,他是18世紀貨幣數量論的著名代表,是反對重商主義的。他關於國際貿易的學說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有很大的影響。他的社會歷史觀點以人性論為基礎,把對財富、享樂和權力的追求看作是人的本性,認為無論何時何地,人性是一致的和不變的;歷史的作用就在於發現有關人性的普遍原理,提供經驗教訓。所著《自凱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國史》(6卷本,1754~1762)是一部政治史,但此書在附錄和一些章節中對各歷史時期的生活方式、道德風尚和精神文化作瞭分門別類的記述。他是把歷史研究范圍擴大到社會和文明方面的近代西方史學傢之一。休謨的政治思想保守,反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同情查理一世[ID=cha_shiliu],認為國會要求的權利缺乏歷史根據,當時破壞法制的是議會而不是王朝政府。在書中,他還嚴厲抨擊長期議會和O.克倫威爾;把受審和服刑時的國王描繪成“殉道者”;歌頌“光榮革命”,說它開辟瞭英國憲法的新紀元,使英國人得以享受人類前所未有的最完備的自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