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羅馬共和後期在西西裡島爆發的兩次大規模奴隸起義。當時是羅馬行省的西西裡,奴隸佔有制大莊園盛行,奴隸主對奴隸進行殘酷的剝削和虐待,不斷激起奴隸的反抗。

  第一次起義爆發於西元前137年(一說西元前138)。不堪奴隸主虐待的奴隸在恩那城首舉義旗,敘利亞籍奴隸攸努斯被起義者推舉為王。不久,與克裡昂領導的阿格裏琴托的奴隸起義隊伍聯合起來。奴隸們搗毀莊園,但不侵犯小農,因而得到貧苦農民的同情和支援。據羅馬歷史學傢狄奧多羅斯記敘,,起義者曾達20萬人。起義軍屢敗羅馬軍隊,占領瞭西西裡東部和中部許多城市,建新敘利亞王國,設民眾會和議事會。至公元前132年,起義被羅馬執政官魯皮留鎮壓下去,克裡昂陣亡,攸努斯被俘後死於獄中。

  第二次起義爆發於公元前104年,因西西裡總督受賄中止釋放奴隸而觸發。赫拉克利亞城奴隸首先發難,擁立薩維阿斯為王,號稱特裡豐。後來,起義軍與雅典尼昂領導的另一支起義隊伍在特裡奧卡拉城匯合,達3萬眾,並定都於此,設立瞭議事會和民眾大會。起義軍轉戰西西裡各地,屢敗羅馬軍。特裡豐死後,雅典尼昂統率全軍。公元前101年(一說公元前99),雅典尼昂在決戰中陣亡;餘部堅持戰鬥,但終歸失敗。西西裡兩次奴隸起義沉重地打擊瞭羅馬奴隸主階級的統治,並對當時小亞細亞、黑海北岸等地的奴隸起義產生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