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黨人發動並領導的以反對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封建專制統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為主要目標的資產階級革命。在20世紀初俄國革命、伊朗革命的影響下,安納托利亞的人民運動、馬其頓的民族解放運動、資產階級的自由立憲運動匯合成一股革命洪流。1907年薩洛尼卡成為青年土耳其黨人活動的中心,統一進步協會積極在馬其頓各地建立支部,特別註意在當地駐軍的青年軍官中發展組織,並著手在農村建立遊擊隊。同年12月底,裏紮派的統一進步協會、薩巴赫丁親王的個人主動動和地方分權聯盟、亞美尼亞的達什納克會等組織的代表在巴黎舉行聯席會議,決定采取包括武裝鬥爭在內的各種手段,以根本改變現存制度,建立議會制。1908年上半年奧地利、沙俄和英國針對馬其頓的一系列外交活動,加速瞭土耳其革命發展的進程。

  1908年7月3日,統一進步協會雷斯內組織的負責人尼亞齊貝伊少校 (1873~1912)率部150人上山,首先以“自由、平等、博愛、正義”為號召,宣佈反對蘇丹政府及外國瓜分陰謀。幾天後,已轉入地下活動的恩維爾帕夏(1881~1922)亦宣佈起義。起義迅速席卷駐馬其頓的第3軍團和第2軍團許多單位,不久統一進步協會就成瞭整個馬其頓地區的真正主人。7月20日摩拿斯提(今南斯拉夫比托利)的穆斯林居民舉行起義;23日起義軍開進薩洛尼卡,宣佈恢復1876年憲法,並通電蘇丹,限期恢復憲法,否則將進軍伊斯坦佈爾。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感到大勢已去,被迫於24日宣佈恢復憲法,重開國會。革命取得的初步勝利給人民帶來瞭很大希望。但是,青年土耳其黨人認為革命目的已經達到,滿足於政府“監督者”的地位。蘇丹及其政府安然無恙,形成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青年土耳其黨人在革命後制定的綱領,隻提出捍衛立憲政體、擴大議會權利、限制蘇丹特權、全體奧斯曼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政治要求,以及發展商業、工業、農業的經濟要求,對於革命面臨的反封建反帝國主義鬥爭任務提不出切實可行的綱領。1908年10月初,奧地利政府宣佈兼並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兩州,進一步動搖瞭青年土耳其黨人的威望。國內的封建宗教買辦勢力活動越加猖狂。薩巴赫丁的自由黨和穆斯林同盟結成反對統一進步協會的政治聯盟,導致1909年4月13日的反革命事件。

  4月13日凌晨效忠於蘇丹的首都第一軍團的部分士兵發動叛亂。他們向議會所在地聖索非亞廣場集中,沿途有不少宗教學者和學生加入。叛亂者要求驅逐議長,取締統一進步協會。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立即滿足叛亂者的要求,撤換首相,並責令各省總督保護教法。薩洛尼卡的統一進步協會立即組成由馬赫穆德·塞夫凱特帕夏 (1856~1913)統率的“行動軍”,於4月23日抵達伊斯坦佈爾,26日控制瞭全城,叛亂失敗。4月27日,青年土耳其黨人通過議會廢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另立其弟穆罕默德·賴希德為蘇丹,是為穆罕默德五世(1909~1918在位)。

  廢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標志著1908~1909年土耳其革命的結束。從此,青年土耳其黨人開始執政,並實行專制和中央集權政策,致使革命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