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90~前88年古代羅馬的義大利“同盟者”城市和部落發動的反對羅馬特權和爭取羅馬公民權的戰爭。羅馬征服義大利後,在被征服地區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一些戰敗部落和公社被置於名為“同盟者”實為附庸的地位,其居民無羅馬公民權,卻須負擔羅馬的軍事和貢賦義務。在長時期內,義大利人和羅馬的改革派採取合法手段,為爭取授予義大利人公民權而鬥爭。西元前91年,主張授予同盟者以羅馬公民權的羅馬保民官M.L.德魯蘇斯被暗殺。同盟者鑒於合法鬥爭無望,憤而起義。

  阿斯庫盧姆城首先發難,逐殺羅馬人。意大利中部山區的馬爾西人、佩利格尼人、維斯提尼人諸部落紛紛響應。北方義軍以馬爾西人Q.波佩迪烏斯為首聯合起來。南方的薩姆尼烏姆人、盧卡尼亞人則擁G.巴比烏斯為領袖組織起義。除翁佈裡亞、伊特魯裡亞以及南部少數同盟城市外,整個意大利特別是中、南部地區都卷入瞭起義。起義軍以科菲尼烏姆為首都建立國傢,稱為意大利,設元老院、執政官並自鑄貨幣。羅馬當局一面進行軍事鎮壓,一面采取分化手段瓦解起義隊伍。公元前90年末,羅馬頒佈一項法令,授予仍然忠於羅馬的同盟者以羅馬公民權。公元前89年又頒佈法令,兩個月內放下武器的同盟者授予羅馬公民權。公元前88年,堅持到最後的馬爾西人與薩姆尼烏姆人兩支起義隊伍亦被鎮壓,科菲尼烏姆陷落,同盟者起義失敗。但此後羅馬人迫於形勢,相繼授予所有意大利人以羅馬公民權,將他們編入10個(一說8個)新部落。同盟者戰爭沖破瞭羅馬城邦的狹隘壁障,加速瞭意大利的羅馬化進程,實現瞭意大利政治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