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宗教改革時代後期在英國出現的一支新教教派。“清教徒”源於拉丁文 Purus,意為清潔。16世紀60年代開始稱用,指要求清除國教會中天主教殘餘的改革派。在教義上主要受加爾文宗的影響。清教先驅者產生於瑪麗一世統治後期,流亡於歐洲大陸的英國新教團體當中。清教的興起則是在伊莉莎白一世時期。清教徒隻承認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權威,強調所有信徒無論平民還是國王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他們信奉J.加爾文“成事在神,謀事在人”的預定論。主張建立無教階制的民主、共和的教會,反對國國王和主教專權。贊許現世財富的積累,提倡節儉、勤奮的進取精神。這些觀點反映瞭新興資產階級的願望和意志。

正在講演的清教徒

  16世紀80年代清教運動出現高潮,由於觀點分歧分成長老派和獨立派。前者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上層的利益,主張建立一個隸屬於國傢的長老制教會組織。代表人物為T.卡特賴特;後者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認為每個教區應獨立自主,反對國傢教會的原則。代表人物為R.佈朗。16世紀末清教運動受到鎮壓轉入低潮,但在斯圖亞特王朝時期再次興起。清教徒不僅在宗教會議和教會活動中批判主教制政府,還在議會內外積極進行反對專制王權的宣傳鼓動工作,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瞭充分的思想和輿論準備。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袖均為清教徒。1640~1648年,長老派曾控制政權,極力與國王妥協。1649年共和國成立後,以O.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掌握政權,轉向鎮壓平等派和掘土派的激進運動。17世紀後半期,清教已分裂成許多宗派,作為一個政治團體的清教基本上已不存在。清教對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起過重要作用,並對17世紀以後英、美等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也給予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