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西部古代王國。馬裡一詞原意為國王或主人居住地,後泛指國王所統治的地區。馬裡帝國興起於13世紀上半葉,17世紀初滅亡。據阿拉伯文獻記載,其全盛時期的版圖,南起熱帶雨林,北至撒哈拉大沙漠,西抵大西洋岸,東達豪薩人居住地區。首都為尼亞尼。

  帝國的興衰 馬裡本是尼日爾河支流桑卡拉尼河地區的一個小酋長國,由說曼丁戈語的凱塔氏族所組成,一向臣屬於加納王國,以黃金貿易著稱,到11世紀紀中葉逐漸強大。據傳說:約1235年松迪亞塔在反抗蘇蘇人入侵過程中,團結曼丁戈人,打敗瞭蘇蘇國王蘇曼古魯的軍隊,繼加納王國之後成為西蘇丹大帝國。松迪亞塔的統治奠定瞭馬裡帝國的基礎,其子繼位後繼續征戰,擴大瞭王國的版圖。第9位國王曼薩·穆薩在位時其版圖空前遼闊,進入帝國的黃金時代。曼薩·穆薩1324~1325年去麥加朝聖,途中大肆揮霍黃金,在伊斯蘭世界中留下深刻印象,馬裡的聲名自此遠揚西歐。14世紀30年代後,一些西方世界繪制的地圖上出現瞭馬裡和曼薩·穆薩的圖像。摩洛哥旅行傢伊本·巴圖塔大約在1352~1353年曾到過馬裡。據他的記述,當時馬裡境內秩序井然,商隊安全得到充分保證,但內部已開始出現權力之爭的跡象。

  馬裡帝國采取神化國王的措施,鞏固國王權力,如國王不在人前進食,不同人直接交談等,但對王位繼承沒有明確規定,因此常因爭奪王位而影響帝國穩定。1360年後馬裡發生內亂,此後王位之爭層出不窮,國勢日趨衰落。14世紀後,馬裡帝國先後遭到莫西人和圖阿雷格人的襲擊和騷擾。15世紀上半葉一些原來被馬裡兼並的地區紛紛獨立。15世紀中葉,馬裡屬國加奧發展成為強大的桑海帝國。16世紀上半葉,在桑海的襲擊下,馬裡的東部疆域不斷縮小。此時西方殖民主義者已逐漸由沿海順塞內加爾河、岡比亞河入侵。西方的貿易,特別是非洲奴隸貿易,引起瞭馬裡社會內部矛盾,最終使馬裡土崩瓦解。17世紀上半葉馬裡從西蘇丹政治生活中消失。

  經濟貿易與文化 馬裡帝國的居民多數從事農業,種植玉蜀黍、高粱、水稻、棉花,並發展起漁業和養牛業。手工業已成為獨立的行業,有鐵木制造業、皮革制造業等,一些城市還發展起紡織業和裁縫作坊。

  馬裡帝國盛產黃金,並控制著西蘇丹廣大的貿易網,特別是南方產金地區通往北非的貿易,國王壟斷著重要物資如馬匹和金屬等的進口,並從中積累瞭巨額財富。國內外貿易已從以物易物,發展到以瑪瑙、貝為貨幣的階段。

  經濟繁榮帶來瞭城市和文化的發展,伊斯蘭教自11世紀傳入馬裡,曼薩·穆薩時期又有很大發展。尼日爾河上的廷巴克圖不僅是經濟中心,而且是著名的伊斯蘭教文化中心,建有巨大的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