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30年代起英國殖民者向印度資本輸出和控制印度經濟的重要工具,50年代末以後被印度工業資本傢所採用。經理行的作用是,通過經理行合同對簽訂合同的公司進行控制,收取高額傭金和利潤。經理行常常是它所控制公司的創辦人,在公司投產後它立即將大部分,甚至全部股票脫售,用抽回的資本創辦新公司。

  經理行的產生 18世紀下半期,隨著英國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在英屬印度除瞭原有英國東印度度公司的商業活動外,還出現一批英國“自由商人”,經營對印度的進出口貿易。他們的經營機構就是代理商行。代理商行起初主要是向靛青生產者提供信貸,然後收購他們的產品運往歐洲。到1820年,代理商行已經對種植園、棉花、航運等行業大量投資。19世紀30年代,一些代理商行通過輸入英國資本,開始在印度創辦和經營黃麻加工、種植園和煤礦等企業。從而,以貿易為主要職能的原代理商行消失,新的資本主義組織形式-經理行應運而生。

  殖民時期 1834年10月加爾各答的印度富商德瓦爾卡納特·泰戈爾和英籍大靛青商威廉·卡爾合夥建立卡爾-泰戈爾公司。1836年該公司創辦並經營加爾各答汽輪拖船公司,首次行使經理行的職能,成為英屬印度的第一傢經理行。接著加爾各答的其他英國代理商行紛紛仿效卡爾-泰戈爾公司的經營方式管理它們的合股公司。到50年代,經理行制已遍及加爾各答、馬德拉斯和孟買等地。1858年,最早進入紡織工業的一些印度大資本傢也開始采用經理行制。

  19世紀後半期,英國私人資本以經理行方式不斷擴大他們在印度的金融、保險、靛青種植、輪船、軋棉、茶園、煤礦以及黃麻制造等行業中的勢力,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經理行的權力達到頂峰,經營一大批公司。這些公司控制印度的茶葉、黃麻和采礦等業。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民族運動高漲,印度資本傢得到發展工業的有利時機。在這期間,印度經理行創辦的公司數,已超過英國的經理行。例如1939年印度兩傢最大的財團塔塔和比爾拉通過其經理行控制的公司已分別達到22傢和10傢。

  獨立以後 獨立初期,經理行制曾繼續發展一個時期。1954-1955年度,印度共有3944傢經理行,經管該年度29625傢合股公司中的5055傢。這5055傢公司的實收資本共計46.52億盧比,占29625傢公司實收資本總額97.08億盧比的48%。

  從1956年起,印度政府鑒於經理行在創辦、經營公司中嚴重的不法行為和其他弊端,逐步加強對經理行權力的限制,以經理行方式創辦經營的公司日漸減少。1964年3月,由經理行經營的公司已從1954-1955年度的5055傢降到1272傢。

  6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決定逐步取消經理行制。1966年先在棉紡、水泥、黃麻紡織、制糖和造紙等五項工業中廢除經理行制。1969年12月,政府決定全部廢除經理行制。到1970年3月底經理行制廢止的最後期限為止,剩下的經理行還有139傢,經營的公司179傢。

  印度經理行制的衰敗和廢除,並不意味著那些原擁有經理行的大資本傢壟斷勢力的削弱,他們采用諸如兼任董事職位、公司間投資等方式,繼續發展自己的實力和控制大批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