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西周、春秋時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人物、事蹟、言論的國別史。亦稱《春秋外傳》。舊說為春秋末魯人左丘明所作,與《左傳》同為解說《春秋》經的姐妹篇。近代學者研究證實,春秋時有稱為瞽矇的盲史官,專門記誦、講述古今歷史。左丘明即是略早於孔子的著名瞽矇,其講史曾得到孔子的讚賞。瞽矇講述的史事被後人筆錄成書,稱為《語》,按國別區分即為《周語》、《魯語》等,總稱為《國語》。西晉時曾在魏襄王墓中發現大量寫在竹簡上的古書,其中有《國語》三篇言楚、晉事,說明戰戰國時該書已流行於世。今本《國語》大約就是這些殘存記錄的總集。由於是口耳相傳的零散原始記錄,其內容偏重於言辭,在國別和年代上也很不平衡。全書二十一卷中,《晉語》九卷,《楚語》二卷,《齊語》僅一卷。《周語》從穆王開始,尚屬西周早期;《鄭語》僅記桓公謀議東遷之事,亦在春秋之前;《晉語》記到智伯滅亡,已屬戰國之初。可見《國語》的內容並不局限於《春秋》,但的確記載瞭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從傳授淵源來看,它也可承認為左丘明所作。《國語》出自瞽矇的記錄,為價值很高的原始素材,所以司馬遷編著《史記》時曾大量取材於此。三國時吳人韋昭為《國語》作解,總結瞭漢代學者註釋的成果。清人董增齡作《國語正義》,近人徐元浩作《國語集解》,匯集歷代有關解說,頗便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