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英、美在西歐開闢反法西斯德國的戰場問題。蘇德戰爭爆發後,蘇、美、英等主要盟國之間就對德國開闢新的戰場,進行瞭長期交涉和爭論,形成第二戰場問題。在德國重兵攻打蘇聯的情況下,在德軍後方心臟地區開闢新戰場,牽制大量德軍,造成德國兩線作戰,是一個具有特定戰略效果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它既是一個重大軍事戰略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外交問題。

  1941年6月起,蘇聯就在同美、英的內部交涉中提出瞭第二戰場的基本概念和必要條件件。1941年11月6日蘇聯公開向全世界提出這一問題。美、英當局1942年初也擬定瞭西歐作戰計劃。1942年5、6月間,蘇聯外長В.М.莫洛托夫在倫敦和華盛頓與英、美進行談判。6月12日英、蘇和美、蘇發表聲明稱:“雙方對於1942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迫切任務已達成完全的協議”。但英、美以準備尚未就緒為由,一再拖延。英國首相W.L.S.丘吉爾認為1942年甚至1943年美英都不可能在西歐登陸。1942年11月8日英美聯軍10餘萬人在北非登陸,丘吉爾稱它為“1942年最好的第二戰場”。蘇聯則明確指出,北非登陸不是第二戰場。1943年7月美英聯軍在西西裡登陸,8、9月間又在意大利南部登陸。關於西歐登陸問題,1943年英、美雖多次開會研究,但登陸時間卻一再推遲,計劃並未落實。蘇、美、英三國首腦德黑蘭會議決定,英、美將於1944年5月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登陸兵力將達百萬人;蘇軍也將在東線同時發動攻勢。1944年6月6日英、美聯軍在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登陸,第二戰場才正式開辟。初期盟軍出動艦艇5000艘,飛機1萬架,戰車2萬輛,首批登陸17萬人,到7月2日增至百萬人。戰役分兩個階段:6月6日~7月25日為爭奪灘頭陣地之戰;7月25日~8月25日盟軍大舉進攻和巴黎解放,歷時兩月餘,德軍損失40餘萬人,盟軍傷亡20萬人。這次世界戰爭史上規模空前的兩棲登陸戰役,配合瞭蘇軍在東線的戰鬥,造成盟軍東西夾擊德國的態勢,使戰爭進入以聯合打擊取得最後勝利的階段,具有重要的政治與軍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