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愛知縣首府。在本州中南部濃尾平原上,南臨伊勢灣。地處東京與京都(西京)之間,故有“中京”之稱。面積327.91平方公裡,人口207萬(1986)。地勢東高西低。市區主要部分在熱田臺地,海拔10~15米,東部的東山丘陵高60~80米,西部與西南部為沖積低地。氣候溫暖多雨,年平均氣溫14.9℃,1月3.6℃,8月26.8℃,年降水量1575毫米。

  16世紀築城。後廢置。1610年再建。18889年設市。1886~1900年東海道幹線(東京—名古屋—神戶)、關西幹線(名古屋—大阪)和中央幹線(從東京越過中部山區到名古屋)相繼通車,1907年又開港通商,內外聯系的加強促進瞭名古屋的發展。19世紀80年代前後,紡織工業的興起以及1912年以後機械工業的迅速發展,使名古屋迅速向近代工業城市方向邁進,成為中京工業地帶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工業以棉紡織、陶瓷等輕工業為主。戰時軍事工業、飛機制造業成為主體。戰後城市遭到嚴重破壞,人口由1940年的141萬減少到1950年的115萬。1951年工業產值隻相當於戰前(1934~1935)的63%。此後,經過恢復和發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市區不斷擴大,人口迅速增加。截至1970年市區面積為當初設市時的24.5倍,人口增加瞭13倍。

  人口職業構成中第一產業隻占0.8%,第二產業占37.3%,第三產業占61.9%。工業結構雖以汽車、鋼鐵、紡織機械、電機等為主,但傳統的紡織、陶瓷制造等輕工業在國內仍負盛名,成為綜合發展的工業城市。地處兩大經濟地區之間,為中部地區海陸空交通運輸樞紐和商業中心,鐵路新幹線和高速公路東達京濱、西通阪神,港口地位僅次於橫濱和神戶,是全國第三大貿易港,亦是世界著名大港之一。年吞吐量達1億多噸,貿易額達5.6萬億日元(1982)。出口以汽車、鋼鐵、錄像機、陶瓷為主,進口以石油、木材、鋁等為主。

名古屋街景

  市區的主體部分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建。街道寬闊,“百米大街”(寬100米,長3000米)尤為著稱,成為全國城市規劃的典型。市中心為商業區,尤以中區的榮町一帶最為繁華,其次是西部的中川區。工業主要分佈在西南部與北部。西南部以重、化學工業為主,北部多輕工業,中部為輕重工業混合區。住宅區則分佈於地勢較高的東山、丘陵及其周圍臺地。西部的莊內川東岸與東北部守山區有新住宅地。舊城內為行政機關所在地。名古屋大學等高等學校以及文教設施等集中於東山丘陵。市內有舊名古屋城與熱田神宮等名勝古跡。

  名古屋連同郊區與衛星城市構成大城市圈(以名古屋市政府所在地為中心、50公裡為半徑的方圓內),為日本三大城市圈之一。包括愛知、岐阜、三重3縣的主要部分。占全國人口的6.7%、工業產值的11.7%。東北部瀨戶等以陶瓷制造為主,西北部一宮等地以紡織工業為主,東與東南部的豐田、刈谷主要生產汽車,以及西南伊勢灣岸東海市的鋼鐵與四日市的石油化工,南部亦多紡織工業,構成多點(核)結構的大城市地區,並成為日本東海道城市帶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