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區的島國。位於西印度群島最北部,由700多個大小島嶼和許多巖礁組成,自西北向東南綿延1200多公裡。介於西經72°37′~79°35′、北緯20°50′~27°25′間,西距美國佛羅裡達半島90多公裡,是自北美大陸東岸和西歐通往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地區和巴拿馬運河的航線必經之地。主要島嶼有新普羅維登斯島、安德羅斯島、大巴哈馬島、伊柳塞拉島等。全國面積13935平方公裡。人口23.1萬(1985)。僅22個島嶼有人居住。85% 以上是黑人。居民民多信奉基督教,英語為官方語言。全國劃分為10個地區,首都拿騷。

  各島均為石灰巖島嶼,地形以海拔不過數米的平坦低地為主,僅在各大島的東側有由古老沙丘固結而成的、高數十米的長條狀小丘鏈。沿海大都有珊瑚礁,島上無常流河,沿海低地多沼澤。地表土層瘠薄,不利於發展農業。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溫和,各月平均氣溫21~27℃,盛行東北信風,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北部各島降水較多,地下水儲量也較豐富,自然植被以松林為主,但現大部已被砍伐;南部各島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地下水儲量有限,自然植被多為硬木灌叢,有些地方甚至巖石裸露,夏秋兩季受颶內侵襲。島上的白色沙灘、清澈的海水和宜人的氣候,是發展旅遊業的有利自然條件。

  巴哈馬群島東側的聖薩爾瓦多島(又名華特林島),是哥倫佈首航美洲登陸的第一個地方(1492年10月12日)。此後25年內,西班牙殖民者把群島上的印第安居民全部劫虜到海地島去作苦役,由此群島荒無人煙達100多年之久。17世紀後半期英國殖民者來此後,不斷販入黑人奴隸作勞動力,遂使現有人口中以黑人為主。1783年正式歸屬英國。1973年獨立。

  英國統治時期,曾先後在不同島嶼上發展棉花、西沙爾麻和菠蘿種植園經濟,但受自然條件和當時耕作技術的限制,以及國際市場競爭的影響,都隻興盛一時而迅即衰落。糧食作物產量一向有限,居民普遍從事漁業以補食物不足。

  20世紀50年代以後,在航空事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以吸引北美大陸遊客為主的旅遊業很快發展,每年遊客自50年代初期的數萬人,增加到1983年的225萬人。70年代初期以來,旅遊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旅遊收入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0%以上,全國就業人口的2/3以上都直接或間接與旅遊業有關。以拿騷為中心的新普羅維登斯島和以弗裡波特為中心的大巴哈馬島,是全國主要遊覽地。金融業發達,為國民經濟第二大部門,到1980年底,有300多傢外國銀行在巴哈馬設立分支,大部分集中在拿騷。

  旅遊業的發展促進瞭其他經濟部門如交通運輸業、建築業、農業的發展。各島共興建21個機場,其中拿騷和弗裡波特郊區有大型國際機場,遊客往來方便。公路總長3350公裡。新普羅維登斯、安德羅斯、大阿巴科和伊柳塞拉等北部大島上開辟瞭大型農場,專門生產滿足遊客所需的各種副食品,面積最大、地下水儲量最豐富的安德羅斯島上辟有全國最大的專門生產蔬菜的現代化農場,大阿巴科島上也辟有專門生產蔬菜的大農場。雞蛋、肉雞、牛奶、蔬菜等基本自給。糧食仍靠進口。

  最近20多年來大巴哈馬島經濟發展較快,現在旅遊業僅次於新普羅維登斯島,工業已居全國首位。自1959年在島西端修建的人工深水港-弗裡波特港開放以來,已在港口附近建成瞭擁有水泥廠、石油化工廠、制藥廠以及大型煉油廠的工業區。此外,自中東用超級油輪運往美國東海岸各港口的原油,均在該港的深水碼頭轉裝普通油輪後運往美國。該港也是北美東部沿海航線上和自巴拿馬運河橫越北大西洋至西歐航線上的最大加油站。輕工業主要分佈在新普羅維登斯島,有服裝、傢具、釀酒等廠。

  南部各島經濟發展緩慢,歷來以曬鹽業為主。最南端的大伊納瓜島是全國最熱和最幹的一個島嶼,曬鹽業的規模也最大,全國出口的海鹽絕大部分產自該島,主要運銷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