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地面積最大的省區。位於中國西北部邊疆地區,介於北緯34°09′~49°08′,東經73°25~96°24′。東部和南部與甘肅、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區鄰接,東北部同蒙古交界,西北到西南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接壤,西南部同喀什米爾地區毗鄰。面積達166萬平方公裡,約占中國土地面積的1/6,人口1515.5778萬。轄8地區,5自治州,2地級市,14縣級市,65縣,6自治縣。首府烏魯木齊市。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區簡圖

自然條件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中心,遠離海洋,地域遼闊,大地形輪廓明顯。幹旱是新疆自然條件的突出特點和自然環境的重要特征。全疆氣候、植被、土壤的地帶性分佈和垂直變化均有顯著的差異。

  地質與地貌 大地構造上,主要有塔裡木和準噶爾兩地臺及阿爾泰山、天山與昆侖山等地槽褶皺帶,其間界線分明,受深大斷裂控制,地質構造單元輪廓與地形單元界限反映清楚。準噶爾地臺在阿爾泰山與天山間,基底為寒武紀,傾向於東天山,上覆平緩蓋層2組:一為石炭、二疊紀海相地層,火山巖系及海陸交互的砂頁巖;二為中、新生代湖相沉積,有5套生油層系,主要為石炭至二疊系,西側油田已開采,東側已有噴油井。塔裡木地臺在天山與昆侖山間,基底為前震旦紀結晶巖系,內部有臺凸、臺凹及莎車、庫車拗陷等次級構造單元。臺凸在中央,中、新生代沉積薄;拗陷內有巨厚中、新生代陸相沉積。盆地有3套生油成氣層系:石炭一二疊系、侏羅系、海相上白堊系,西南部及北部已有噴油井。

  圍繞地臺的褶皺帶,其地槽發育始於寒武紀,古生代時強烈拗陷,屢受海侵,沉積層系巨厚。古生代末上升為山地,中生代續升,局部拗陷形成山間盆地。山麓拗陷及山間盆地均有巨厚中、新生代沉積巖系。晚第三紀以來大幅度上升,山前拗陷及山間盆地則下降,形成三大山系的現代面貌,各褶皺帶有各自的特征。阿爾泰山從北向南有:北阿爾泰槽背斜、中央阿爾泰背斜帶及南麓的齋桑槽向斜。天山褶皺帶為巨大對稱構造,中央為地背斜帶,為古天山核心,由前震旦紀結晶變質巖系組成;兩側為槽背斜帶,有古生代沉積及火山巖,褶皺強烈。昆侖山有2組斷裂,交匯於策勒附近。西組呈西北向,北為槽背斜,中為西昆侖背斜帶(中央結晶巖帶),南為古生代褶皺帶。東組呈東北向,由古生代砂頁巖組成,二疊紀至中生代隆起,其輪廓與現代昆侖山邊界相似。阿爾金山為古老斷塊、保持穩定隆起,局部有海侵,古生代沉積不完整,第四紀為區域性隆起。

  煤炭主要分佈於天山南北山前拗陷及山間盆地,主要成礦於早、中侏羅世。鐵礦分佈於各褶皺山系的中央隆起帶及兩側地向斜褶皺帶,以天山東段較集中,主要為磁鐵礦、赤鐵礦、菱鐵礦。錳礦主要在天山中、西段、成礦於早石炭世,昭蘇地區較集中。鉻礦與超基性巖有關,分佈於二至三級構造單元接觸處。從構造聯系看,伊犁地區阿吾拉爾山斑巖銅礦與哈薩克斯坦巴爾喀什湖銅礦帶相連。鉛鋅礦分佈於塔裡木地臺與地槽接觸處,成帶分佈。稀有金屬集中於地槽褶皺帶的地背斜或復背斜內,如全國著名的阿爾泰山富蘊縣及和田南部。石棉礦主要在昆侖山與阿爾金山接觸處深斷裂帶,自若羌至且末間延伸200多公裡。

  新疆地形輪廓明顯,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3列高大山脈包圍準噶爾和塔裡木兩大盆地,山脈內部又有許多山間盆地,高差相當懸殊。山脈最高點海拔與盆地最低點海拔相差8766米。阿爾泰山脈位於自治區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平均山脊海拔約3000米,最高的友誼峰為4374米。自治區南部則有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脈、昆侖山脈及阿爾金山脈環列,平均山脊海拔超過5000米,6000~7000米的高峰達20多處,7000米以上的高峰則有11處。位於新疆和克什米爾之間的喀喇昆侖山喬戈裡峰,海拔8611米,為世界第2高峰。天山山脈橫穿自治區中部,平均山脊海拔超過4000米,位於溫宿縣境北部的托木爾峰為最高峰,海拔7435.3米。準噶爾盆地位於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屬半封閉性內陸盆地。盆地內部大部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面積4.88萬平方公裡,是中國第2大沙漠和面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盆地東有阿爾泰山向東南延伸部分的北塔山,西有塔爾巴哈臺山、薩吾爾山、賽米斯臺山、加依爾山、瑪依力山、巴爾勒克山等,總稱為準噶爾西部山地。盆地北部的額爾齊斯河流入北冰洋,屬外流河;盆地中南部河流屬內流河。盆地最低點為艾比湖,湖面海拔189米。塔裡木盆地位於天山與昆侖山系之間,屬全封閉性內陸盆地。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盆地中央,向東與庫姆塔格沙漠幾乎相連,面積達33.76萬平方公裡,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沙漠之一。盆地西側為天山南支;東側為地勢較低、通向河西走廊的疏勒河谷,為古代絲綢之路所經。盆地內河流不能外泄,以羅佈窪地為最後歸宿。盆地最低點為老羅佈泊湖面見(羅佈泊),海拔780米。此外,在3大山系內部還有許多山間盆地,分屬外泄型和封閉型2類。屬於前者的有天山內部的尤勒都斯、拜城、焉耆、烏什等盆地,伊犁河流域的幾個小盆地,帕米爾高原的佈倫口盆地等,其河流均能流出山口,到達塔裡木、準噶爾或中亞等大型內陸盆地。屬於後者的有巴裡坤、哈密、吐魯番等天山山間盆地及若羌南部的山間盆地等,盆地內形成的河流均不能流出山口。上述山間盆地海拔相差懸殊,若羌及和田南部的山間盆地超過4000米,和靜縣境的尤勒都斯盆地為2500米左右,焉耆和拜城盆地為1000~1200米,最低的吐魯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海拔為-155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氣候與水文 新疆地處內陸腹地,高山環繞,氣候以幹冷為特色,降水稀少,蒸發力強,年溫差、日溫差極大,具有強烈的大陸性,降水和氣溫的地區差異和垂直差異顯著。年均溫北疆約-4~9℃,南疆為7~14℃。冬寒夏熱,1月氣溫北疆約-20~-15℃,南疆約-10~-5℃。7月均在22~26℃左右,但海拔低、地形封閉的吐魯番盆地氣溫偏高,7月均溫達32.8℃(見表)。氣溫分佈一般隨緯度增加和海拔上升而降低。天山對寒潮的阻擋作用更加深瞭氣溫的南北差異。天山以北屬中溫帶,天山以南屬暖溫帶。山地夏季氣溫垂直遞減率明顯,冬季山地存在逆溫層,山麓和平原氣溫低於中、低山帶,海拔上升千米,氣溫增加3~5℃,逆溫層歷時4~5月。各山系逆溫層厚度不同,天山北坡為2000~2500米,南坡為1500~2000米,而昆侖山系為1000~1500米,阿爾泰山逆溫層不明顯。新疆晝夜溫差較中國同緯度地區都大,氣溫平均日較差南疆為14~16℃,北疆為12~14℃,山區約10℃;年最大日較差約為25℃。氣溫日較差大,對農業十分有利。新疆瓜果含糖量高,品質優異,與此有關。除氣溫日較差大外,光照較中國同緯度地區豐富;亦為新疆氣候的顯著特點之一。年日照時間達2550~3500小時,其分佈自北向南略有減少,從西向東則逐漸增加;從平原到山區,北疆減少,南疆則略有增加。在植物生長期內光照充足,生長加快,因而積溫的有效性高,各種作物所需的積溫較同緯度其他地區為少。如天山北麓北緯45°附近可種水稻和棉花,而西歐同緯度地區棉花不能種植,水稻亦少見。

新疆各地區氣溫分佈情況表

  新疆是中國典型的幹旱區,年均降水量約145毫米。降水的分佈規律是:北疆多於南疆,西部多於東部,山地多於平原,山地西段多於東段。山區降水量,阿爾泰山南坡和天山北坡為400~600毫米;伊犁河上遊迎風坡最大降水量接近1000毫米;天山南坡東段約200~300毫米,西段約400~500毫米;昆侖山北坡的中段和東段,一般不到200毫米,西段及中段局部山區約400毫米。平原年降水量,準噶爾盆地邊緣約200毫米,盆地中心及東緣100~150毫米;塔城盆地和伊犁谷地均300毫米;天山以南平原降水量均不超過100毫米,塔裡木盆地西緣和北緣均50~70毫米,盆地中心及東南緣及哈密、吐魯番盆地僅10~20毫米,托克遜城年均為5.9毫米,為中國年降水量的最低記錄之一。

  新疆境內上空每年水分輸送總量約1.1540萬億立方米,其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量約2400億立方米。自治區年均降水量145毫米,為中國年均降水量(630毫米)的23%。在降落到地面的水量中,能形成徑流並匯納為大小河流的徑流總量為830億立方米,尚不及全國徑流總量(2.7114萬億立方米)的3%。年均徑流深為50毫米。地表徑流和大氣降水兩者的分佈規律一致,其特點是:地表徑流幾乎全都來自山區,地區分佈西部多於東部,北疆多於南疆。境內河流多以高山冰川雪水為源,且多流失於盆地沙漠,或積水成咸湖。全境如以北塔山經烏魯木齊、庫爾勒至葉城劃一直線,線西北土地面積約占新疆總面積的40%,而其所產生的年徑流量卻約占新疆的80%;線東南土地面積占60%,產生的年徑流量僅占20%。新疆的水文情況亦具有明顯的幹旱環境特點:①全境因周圍高山阻隔,降水量少,河流除額爾齊斯河屬外流河外,其餘均屬內流河。湖泊則以咸水湖居多,淡水湖較少。②多數河流可分為徑流形成區和徑流散失區,其分界點在山口。山口以上河流,從上而下水量逐漸增加;山口以下水量被大量引入灌區,而補給甚少,徑流逐漸散失。③河流數量多,流程短,水量少,多無航運之利。

  新疆境內共有大小河流570條,年徑流量約為810億立方米。其中,北疆有河流387條,年徑流量406億立方米;南疆有河流183條,年徑流量404億立方米。主要河流有:額爾齊斯河,發源於阿爾泰山東南,出國境後註入齋桑泊,是中國屬北冰洋水系的唯一河流,也是新疆境內唯一的外流河。塔裡木河是中國幹旱地區最長的內流河,由阿克蘇河、和田河、葉爾羌河匯合而成,穿流於塔裡木盆地北緣,全長約2200公裡,下遊經常改道,有時東流經孔雀河入羅佈泊,有時南流註入臺特馬湖。伊犁河穿行於伊犁河谷,向西流出國境後註入巴爾喀什湖,是新疆境內水量最大的內流河。主要湖泊以羅佈泊為較大,現已幹涸,湖面變化大。博斯騰湖為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艾丁湖則為中國海拔最低的湖泊。此外,還有烏倫古湖、艾比湖、賽裡木湖、巴裡坤湖等及著名的天池。

  植被與土壤 新疆境內在高山和高山地區及山前洪積-沖積平原分佈著大面積的草原,阿爾泰山、天山等高山深處分別有綿延呈帶狀分佈的西伯利亞落葉松和雪嶺雲杉、雲杉等山地針葉林,塔裡木河等大河下遊沿岸生長著胡楊林與灰楊等為主的闊葉林。此外,大部分地表多為植被稀疏、種類貧乏的荒漠植被所覆蓋,土壤類型多種多樣,南北差異顯著。

  在北疆準噶爾盆地北部平原、阿爾泰山及其山前平原、準噶爾盆地以西山地的西北部和塔城盆地,植被以蒿屬和假木賊或小蓬為主的半荒漠(包括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並混生有羽茅;地帶性土壤為棕鈣土,隱域性土壤有草甸土和面積不大的鹽土和沼澤土。西部天山及伊犁谷地植被屬具有短命植物的蒿屬半荒漠,地帶性土壤為灰鈣土,隱域性土壤以草甸土和草甸沼澤土分佈較廣,草甸鹽土則面積較小。準噶爾盆地東部戈壁,中部沙漠和西部平原等地,植被為以麻黃、梭梭、假木賊、霸王、伊林藜和小蓬為主的荒漠,地帶性土壤為灰棕色荒漠土。中部天山及其北麓平原,植被屬以蒿屬和琵琶柴荒漠為主,地帶性土壤為荒漠灰鈣土。南疆地區在平原范圍內,植被多屬以麻黃、伊林藜、合頭草、琵琶柴、假木賊、泡果白刺等為主的半灌木和灌木荒漠,地帶性土壤為棕色荒漠土和石膏棕色荒漠土。隨著幹旱程度的進一步增強,在塔裡木盆地南部和東南部、噶順戈壁及吐魯番盆地一帶,則分佈著石膏鹽盤棕色荒漠土。此外,在洪積扇邊緣和河流沿岸則分佈著鹽化草甸土,河岸胡楊、灰楊林下發育著胡楊林土。在距現代河道較遠的古代沖積平原上,則分佈著龜裂性土或殘餘鹽土。在濱湖地區則分佈著草甸鹽土、鹽土或濱湖鹽土等。

  新疆植被、土壤的垂直地帶性、因各山體所處的生物氣候帶不同而異。如阿爾泰山位於北疆的溫帶半荒漠地帶,其南坡垂直帶始於荒漠草原-山地棕鈣土帶;在中山地帶則分佈著森林和森林草原,以灰色森林土為主;至高山和亞高山則以山地草原-高山和亞高山草甸土帶占據優勢,整個垂直結構較完整。北天山的垂直地帶性較明顯,以烏魯木齊以南為例,大致海拔1500~2500米為森林草原和森林帶,2500~2800米為亞高山草甸帶,2800~3000米為高山蒿草草甸,3200~3400米為寒凍風化帶,3400米以上為冰川和積雪。南天山與北天山有顯著差異,其天然植被主要為山地荒漠草原和草原,森林帶消失,僅在局部高山陰坡有小片雪嶺雲杉和榫木生長,林下灌木少,且缺乏北坡所特有的草本植物。昆侖山北坡垂直帶中沒有森林帶,如昆侖山中段的賽圖拉山區海拔3500米以下為荒漠-山地棕漠土帶,3500~4200米為山地荒漠草原-山地棕鈣土帶,42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化草原和幹草原-高山草原土帶。

  自然地理區 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新疆分別隸屬4個自然地理區。它們又都隸屬中國西北幹旱區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

  準噶爾盆地溫帶荒漠區 位於阿爾泰山和天山之間。氣候、生物條件均具溫帶荒漠特點。可分為3亞區:

  ①準噶爾盆地亞區。地貌上分南、北兩個平原。盆地中心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以固定、半固定沙丘占絕對優勢。植被以超旱生的半灌木和小半灌木為主。氣候以幹旱、多凍害和大風為特點。河流除額爾齊斯河外,均為內陸河,以盆地和低窪部位為歸宿點。20世紀50年代以後成為新疆重要糧食產地和中國重要甜菜產地之一。

  ②諾明戈壁亞區。全境為石質和礫質戈壁所覆蓋,是中國戈壁分佈中心。自然條件極其嚴酷。

  ③額敏谷地亞區。地貌上主要由洪積平原組成。生物-土壤條件屬荒漠草原-棕鈣土地帶,垂直分佈現象顯著。

  阿爾泰山山地草原及針葉林區 地貌垂直分帶明顯。水汽來自大西洋,降水隨高度遞增,由西向東遞減。山麓的氣候-生物-土壤條件屬溫帶荒漠草原-棕鈣土地帶。可分為阿爾泰山西北部和阿爾泰山東南部兩個亞區。

  天山山地草原和針葉林區 天山是中國廣大荒漠中的巨型“濕島”,也是全世界幹旱區中降水最多的山地之一。天山發育有較完整的山地植被和土壤帶譜。可分為3亞區:

  ①中天山亞區。包括中國境內天山山地大部分地方。

  ②東天山亞區。位於七角井以東的狹長山體。

  ③伊犁谷地亞區。位於伊犁河上遊。境內的伊犁河是中國水量最大的內陸河,對農牧業生產均有利。

  塔裡木盆地暖溫帶荒漠區 位於天山和昆侖山之間,是大型封閉性山間盆地,中國最大的荒漠地區,亦為中國唯一的暖溫帶荒漠。新疆境內包括該區的2亞區:

  ①塔裡木盆地亞區。盆地被沙漠和戈壁所覆蓋。土地類型分佈呈環狀特征。盆地中心有塔克拉瑪幹沙漠。亞區的光熱資源豐富,風沙和幹熱風災害頻繁。

  ②吐魯番—哈密間山盆地亞區。是歐亞大陸最幹旱、戈壁分佈最集中的核心地段。

發展簡史

  中國史書將河西走廊以西地區稱為西域,意為西部疆域。1884年新疆建省後始稱“新疆”。傳說公元前7世紀秦穆公曾任西方戎族的由餘輔政。公元前3世紀中國絲織品已通過西域運銷希臘。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張騫出使西域,遠至伊犁河以西。漢宣帝地節二年(公元前68)鄭吉屯田渠犁(今庫爾勒);神爵二年(公元前60)建立西域都護府,治所烏壘城(今輪臺東),屯田規模和地域擴大。東漢時期,中國以新疆為門戶,同西方各國傢、各民族的交往比以前更活躍和廣泛。東漢末年以後,魏、晉、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魏的中央政權都到達過西域。隋統一全國後,先後設立鄯善、且末、伊吾等郡。唐在西域東部部分地區實行州、縣、鄉、裡制度,設有伊州(今哈密、伊吾一帶)、西州(吐魯番盆地)和庭州(阜康至木壘一帶)。其他地區則實行都護府制,安西都護府轄天山以南至帕米爾地區,府治原設於西州城(今吐魯番東高昌故城)。平龜茲後,乃移府治於其都城(今庫車),統龜茲(今庫車)、疏勒、毗沙、焉耆四都督府。不久,府治又遷回西州。唐顯慶二年(657)平阿史那賀魯,分西突厥東部地置昆陵都護府,轄今巴爾喀什湖以東至新疆準噶爾盆地及伊犁河一帶;分西突厥西部地置蒙池都護府,轄今楚河以西抵咸海廣大地區。唐長安二年(702)分安西置北庭都護府,轄東起阿爾泰山,西到咸海,北抵巴爾喀什湖和額爾齊斯河上遊,南至天山的廣大地區,治所設於庭州城。至唐貞元六年(790)府治為吐蕃所陷,都護府遂廢。唐代在西域經營農牧業、紡織業及鐵、銅、金、銀等金屬的開采和冶煉,交通運輸也有發展。唐末以後西域有三大勢力:黑汗(喀喇汗國)據有北起塔城,南至喀什,西至撒馬爾罕的中亞地區;於闐李氏王朝據有且末至蔥嶺的塔裡木盆地南部和昆侖山區;西州回鶻據天山南北地區;均服屬於當時中原中央政權。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設別失八裡行尚書省(省治在吉木薩爾)及宣慰司,統轄天山以北;天山以南則由和州(火州)宣慰司統轄。元代北疆地區由於受戰亂破壞。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而南疆地區則出現一定的繁榮。元末明初,新疆和內地商業貿易仍很活躍。15~16世紀,西域大部地區在封建割據下,東部仍屬明中央政權統治范圍,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建立哈密衛等。清統一新疆後,在全疆各地建立統治機構,行使中央政府邊疆地區的國傢主權:額爾齊斯河以北歸科佈多參贊大臣管轄,其他地區歸伊犁將軍管轄,下設烏魯木齊都統及各城參贊、辦事和領隊大臣等。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從此內地漢、回等各族人民遷居新疆者日漸增多,屯墾范圍有所擴大,南疆農村的養蠶業和繅絲業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新疆農村經濟開始復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於1953~1954年先後成立5自治州,6自治縣,7自治區,9自治鄉。1955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 新疆是中國地廣人稀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省(區)。1949年總人口僅有433萬,至1990年已達1515.5778萬。隨境內經濟建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天山南北人口比例發生顯著變化。總的趨勢是南疆所占比例有所縮小,由1949年占全疆總人口的70.1%降為51.8%,北疆則隨著交通、工礦和農墾事業的發展,人口增長速度超過南疆,其占全疆總人口比例也相應由29.9%上升為48.2%。城鎮人口占全自治區總人口的31.91%。

  新疆是中國人口密度較低的省(區)之一。1990年全自治區人口密度平均為9人/平方公裡。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自治區轄市,而各地、州中則以伊犁州直屬縣、市為較大,是全自治區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南疆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喀什地區,為自治區平均的2倍,南疆平均的3倍。巴音郭楞州平均為1.6人/平方公裡,遠低於全疆平均密度,全州北部8縣、市平均密度為4.9人/平方公裡,南部且末、若羌平均僅為0.17人/平方公裡。全自治區人口的上述分佈情況,與自然環境、資源分佈和經濟發展相一致。南疆沙漠面積大,極度幹旱,交通不便,因而人口密度低於北疆;伊犁河谷和喀什三角洲水、土、熱條件好,因而人口密度較大。

  新疆人口較多的民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等,其次有塔塔爾、達斡爾、滿、烏孜別克、藏、俄羅斯及其他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些民族逐漸形成自己的聚居區,如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等民族;有些則和其他民族雜居,如烏孜別克、塔塔爾、滿、俄羅斯。隨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純粹的民族聚居區實際上並不存在,在已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州、縣中,均有其他民族雜居。維吾爾族約有75%集中分佈於天山以南,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以天山北麓為多,次為天山南麓,以農墾團場、工礦及城鎮較集中。哈薩克族主要分佈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及天山北麓東部。回族較分散,除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焉耆較集中外,其他大、中城鎮也有。蒙古族聚居於博爾塔拉和巴音郭楞兩自治州及和佈克賽爾自治縣,以牧為主。柯爾克孜族聚居於天山南脈及帕米爾高原,即克孜勒蘇自治州4縣,以牧為主。塔吉克族聚居於塔什庫爾幹自治縣。錫伯族聚居於伊犁河南岸察佈查爾自治縣,北疆大城鎮亦有散居。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均不足萬人,大多散居於北疆各地。

  經濟概況 新疆原以農牧業為主,綠洲農業和草原放牧畜牧業歷史悠久,在自治區占有重要地位。現代工業起步晚,基礎薄弱,但發展速度快,現已建立起門類較為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1990年全自治區工農業總產值已由1949年的7.2億元增長到364.6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由0.9億元增長到219.9億元;農業總產值由6.3億元增長到144.7億元。交通運輸和城市建設也得到相應的發展,經濟日趨繁榮。

  農業 2000多年前的新疆農業生產已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南疆多“城郭諸國”,北疆則多“行國”。南疆“地沃宜稼”,居民多早已定居,以農為主,農業發展歷史悠久,是自治區最古老的農區。遠在公元前2世紀塔裡木盆地邊緣已有開墾引雪水灌溉的農田。漢時曾在輪臺、渠犁設置屯田。在唐代今喀什、於田一帶已成富饒農區。北疆水草豐美,居民長期以牧為主,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直至清統一新疆後,始在伊犁、烏蘇、塔爾巴哈臺、瑪納斯、呼圖壁、昌吉、米泉、阜康、烏魯木齊、吉木薩爾等地進行較大規模的屯田,北疆耕地面積隨之不斷擴大,農業始有所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自治區把水利建設放在首位,對許多河流進行綜合開發治理,興建水庫和灌溉渠道。在鞏固和擴大古老綠洲農田建設的同時,以生產建設兵團為主體,在天南山北的塔裡木河中、下遊和瑪納斯河流域等地的新、老沖積平原、三角洲下部、扇緣和山前洪積細土平原,興建大批國營農(牧)場群,開辟瞭許多大墾區,建立瞭新綠洲,擴大墾殖利用面積,發展糧食、棉花和甜菜生產。不僅迅速扭轉瞭新疆長期“南糧北調”的被動局面,而且促進瞭新疆農業生產佈局產生深刻的變化,使新疆成為全國最大的墾區之一。1990年全自治區耕地面積已達297.95萬公頃,為1949年的2.4倍; 糧食總產量666.2萬噸,棉花總產量46.9萬噸。牧畜總頭數3540萬頭(隻)。其中規模大、數量大、機械化水平高的國營農(牧)場擁有耕地90多萬公頃,占自治區耕地面積的30.2%左右,其糧食產量約占自治區的1/4,棉花產量約占1/3,甜菜產量也占有相當的比重,成為自治區糧、棉、糖生產基地和農業生產重要支柱。

石河子墾區的新綠洲及護田林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要工礦業

  ①種植業是新疆農業生產的主導部門。以糧食作物為主,主要有小麥和玉米,其次為水稻、高粱。小麥分佈遍及山地農區和平原農區,種植面積大,產量約占糧食總產的一半以上。喀什、阿克蘇、和田、克孜勒蘇和庫爾勒等地平原農區以冬麥為主,阿勒泰、吐魯番、哈密、博樂、塔城等地則為春麥區,其他地區為冬春麥並重區。玉米絕大部分集中於南疆平原農區。水稻局限於各大河沿岸、河灘低窪地區和扇緣泉水溢出帶上,以阿克蘇河、葉爾羌河、開都—孔雀河、渭幹河、和田河、烏魯木齊河、瑪納斯河和伊犁河流域為集中,產量以阿克蘇河流域為最大,其次為葉爾羌河流域。高粱種植面積小,主要分佈於吐魯番和喀什地區。自60年代初期起,隨烏魯木齊河和瑪納斯河等大河的綜合治理和生產水平的提高,北疆地區糧食種植面積和糧食總產量已超過南疆地區,且自給有餘。伊犁和塔城—博樂地區為自治區主要商品糧基地,南疆的阿克蘇、喀什地區則為自治區的老商品糧產區。

新疆的棉花種植

  ②新疆經濟作物以棉花、油菜、胡麻、甜菜為重要,是中國最古老的棉區之一和長絨棉主產區。棉花種植以瑪納斯河、葉爾羌河、克孜和蓋孜河、阿克蘇河、和田河、孔雀河等流域和吐魯番盆地最為集中,所產棉花除滿足自治區棉紡織工業需要外,還大量供應全國各地,並部分出口。甜菜種植比較集中,以石河子地區種植面積為最大,其次為芳草湖以及溫宿、烏蘇、焉耆等縣。甜菜產量1990年224萬噸,甜菜糖產量22萬餘噸,為僅次於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中國第3大甜菜基地。和田、莎車一帶桑蠶業自古聞名。

  ③新疆盛產多種瓜果,甜瓜(哈密瓜)為著名特產,以品質優異馳名中外,吐魯番、哈密及喀什三角洲為著名產區。吐魯番的無核白葡萄、庫爾勒的香梨、庫車的甜杏、阿圖什的無花果、喀什的甜櫻桃、和田的紅葡萄、葉城大石榴和無籽梨、伊犁蘋果、阿克蘇薄皮核桃等享有很高聲譽。已建成中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果樹資源圃。

  ④酒花(啤酒花)栽培自20世紀60年代初由內地引進來,栽培面積逐年擴大,現已成為全國酒花內銷和外貿出口的主要來源。

  ⑤新疆藥用植物豐富,產量在全國占重要地位的有:貝母、阿魏、麻黃等,其他有雪蓮、肉蓯蓉、黨參、秦艽、紅花、牛蒡、顛茄、青蘭等。紅花是新疆古老的作物,清代曾列為貢品,既是油料,又是中藥材。

  ⑥新疆天然草場遼闊,面積約0.8億公頃,占全國草原面積的1/4。其中有效利用面積約達0.54億公頃,59.21%為山地草場,40.79%為平原草場。山地草場主要分佈於境內各大山系的山坡和山間盆地,降水多而穩定、牧草質優高產,有利於各種牲畜放牧利用。平原草場主要分佈於大河兩岸及沙漠邊緣,由於降水少,氣候幹旱,多屬荒漠半荒漠草場,牧草生長較差,產草量不夠穩定。自治區畜牧業以綿羊、山羊、牛、馬等傢畜為主體,歷來為中國主要牧區和畜牧業生產基地之一,早就以產伊犁馬、焉耆馬、福海大尾羊、庫車羔皮羊及新疆毛肉兼用細毛羊和草原兼用牛等享有盛譽。新疆毛肉兼用細毛羊居自治區各類牲畜之首,是國內育成的第1個細毛羊優良品種,重點分佈於北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區和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及哈密地區山北2縣與和靜縣的巴音佈魯克區。羔皮羊主要集中於以南疆的庫車、沙雅和新和縣為中心的塔裡木河流域,其次為準噶爾盆地南緣的荒漠半荒漠地區。阿勒泰大尾羊(原名福海大尾羊)為主產於阿勒泰地區的新疆優良綿羊品種之一。肉牛以伊犁地區的新源、鞏留、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溫泉、塔城地區的烏蘇、塔城和阿勒泰的佈爾津等縣為生產基地。養馬業以伊犁的昭蘇盆地、特克斯盆地和喀什河谷以及巴裡坤、焉耆等地基礎較好。

  ⑦新疆是中國西北幹旱地區主要的天然林區。林區面積達2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1%。地區分佈極不平衡。山地針葉林主要分佈於北疆的伊犁地區和溫泉以東至木壘一線的天山北坡,阿勒泰地區的阿爾泰山南坡以西伯利亞落葉松和雪嶺雲杉為主。其次是天山南坡,但林相較稀,林地面積也比天山北坡少得多。昆侖山和帕米爾東部森林更少。伊犁地區木材蓄積量大,是自治區主要林業生產基地。在伊犁地區山地森林外緣,尚分佈著約1萬公頃的天然野果林。溫泉至木壘一帶的山地森林蓄積量雖不及伊犁地區,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為自治區木材生產的重點地區,阿勒泰地區森林面積大,木材質量好,是自治區最重要的林區之一。平原闊葉林以南疆塔裡木河沿岸的胡楊林為重要,其分佈較集中,對維護生態、穩定河庫和平原地區發展畜牧業均起重要作用。北疆平原地區的瑪納斯河流域、準噶爾盆地邊緣和阿勒泰等地,梭梭林廣為散佈,具有良好的固沙作用。人工林主要分佈於新老墾區,尤以國營農場發展為快,不少地區已條田成方,林帶成網。

天山北麓冬季牧場

  工業 新疆工業發展較晚,1949年以前除伊犁皮革廠等使用機器生產外,其餘多為手工業作坊,現代工業幾乎是空白。自治區成立以業,在烏魯木齊、喀什、伊寧、石河子、阿克蘇、庫爾勒、和田等地,依靠當地及其附近地區豐富的農畜產品資源和蠶繭、蘆葦、羅佈麻、芨芨草等輕紡工業原料,分別建立瞭相當規模的棉、毛紡織廠、造紙廠、制糖廠、皮革廠、絲織廠和地毯廠等企業。在重點發展紡織、制糖、造紙和皮革等輕紡工業的同時,又建立起冶金、煤炭、石油、電力、化工、機械、建材等現代工業。此外,還大力發展和田地毯及絲綢、喀什小花帽和民族樂器、英吉沙刀、和田玉石制品、庫車羔皮、伊犁皮革、維吾爾銅器和銅雕等傳統的民族工業品生產。整個自治區已形成瞭烏魯木齊、克拉瑪依、石河子、伊寧、喀什等一些工業基地、新興工業城市以及一批各具特色的工業城鎮、小型工業和鄉鎮企業則遍及自治區各地,並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

  新疆礦產資源豐富,工業發展潛力很大。全自治區已發現的礦產資源達百餘種,約有半數已探明儲量。其中,煤礦主要分佈於天山南北兩側山前拗陷帶和山間盆地中,主要成煤期為侏羅紀,具有儲量大、質量好、種類齊全、部分氣煤含油率甚高等特點,1990年原煤產量近2000萬噸。石油工業中克拉瑪依油田開發較早。塔裡木盆地和哈密—吐魯番盆地石油資源更為豐富,1990年石油產量已達680萬噸。鐵礦多分佈於天山東段,西昆侖山和阿爾泰山也有,多為磁鐵礦、赤鐵礦,其次為菱鐵礦,伴生銅,可綜合利用。金、銅、鉛、鋅、鎳等有色金屬和鈹、鋰、鈮、鉭等稀有金屬均甚豐富。哈密地區大型銅鎳礦的鎳儲量居全國第2位。此外石棉、玉石、硫鐵礦、磷礦、白雲石等也甚豐富。雲母、芒硝、鹽、石膏等的儲量名列全國前茅。全自治區水力理論蘊藏量達3000多萬千瓦,居全國第4位。水能資源裝機容量現僅為30萬千瓦,僅占水力蘊藏量的1%。風能和太陽能資源亦很豐富,設立在烏魯木齊市南的達坂城風電場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風電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牧業

塔裡木油田

  交通運輸 新疆過去交通運輸落後,長途運輸靠公路和駱駝,短途運輸以毛驢為主。經過40多年建設,全自治區已形成以烏魯木齊為中心,以公路運輸為主,鐵路、航空運輸密切配合的交通運輸網。還有克拉瑪依至烏魯木齊的輸油管道620公裡。

  新疆公路已達2.6萬多公裡。主要幹線有:①通過環繞兩大盆地的公路幹線,溝通沿線各州、縣及大小綠洲間的聯系,但穿越盆地的捷徑不多,僅有塔裡木盆地的尉犁至若羌及葉城至巴楚兩公路線;②穿越天山的公路幹線,如哈密至巴裡坤,七角井至木壘,烏魯木齊經達坂城至托克遜、經勝利達坂至庫爾勒,獨山子經巴音佈魯克至庫車(三次穿越天山),察佈查爾至昭蘇等;③翻越昆侖山公路幹線,主要有葉城至西藏阿裡地區的新藏公路,喀什經塔什庫爾幹至巴基斯坦的中巴國際公路;④通過甘新、青新、新藏等省際幹線與鄰省聯系。目前全自治區已有97%鄉鎮通汽車。

  鐵路運輸以蘭新線為主幹,連接隴海、包蘭等鐵路幹線,可直達蘭州、西安、鄭州、北京、上海和黃海之濱。通往塔裡木盆地的南疆鐵路已從烏魯木齊穿越天山通車至庫爾勒。與哈薩克斯坦鐵路接軌的北疆鐵路已於1990年建成。還將計劃修建庫爾勒至青海(青新線),庫爾勒向西延伸至阿克蘇、喀什等地的新鐵路線。此外,還有烏魯木齊至甘河子的輕便鐵路。

南疆鐵路的哈爾嘎哈特大橋

  新疆是全國空中航線較長、航空站較多的省區之一。從烏魯木齊至北京、上海、蘭州、西安、廣州等城市均有直達航線。自治區內有烏魯木齊到喀什、和田、阿克蘇、庫車、庫爾勒、且末、伊寧、阿勒泰、克拉瑪依、富蘊等的航線。中國民航通往歐洲的國際航線也途經新疆。此外,烏魯木齊還有通往阿拉木圖、伊斯坦佈爾和沙迦的國際航線。

  自治區境內通航河流極少,隻有額爾齊斯河和伊犁河有季節性輪(駁)船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