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見敦煌石窟、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藝術寶庫。以佛龕雕飾著稱於世。位於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這裏兩山相對,如斧劈開,伊水從中北流,形似門闕,故古稱“伊闕”。因古代地處隋唐都城之南,又稱“龍門”。龍門東山稱香山,海拔300米;西山稱龍門山,海拔371米。兩山現共有佛龕2100餘個,佛塔40餘座,大小造像10餘萬尊,以西山為最多。最大者高17.14米,最小者僅及2釐米。龍門石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石窟營造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前後。至隋、唐連續營造400多年之久。為研究中國古代佛教歷史和藝術提供瞭重要文物資料。龍門石窟還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2780品,其中有紀年者700餘品,是中國石窟題記最多的一處,尤以“龍門二十品”馳名中外,為研究中國書法的重要資料。20世紀50年代後對石窟進行多次整修。1961年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成為中外聞名的遊覽勝地。

洛陽龍門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