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具有創造性的文藝,包括散曲和戲曲。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散曲 有小令和套數兩種體裁。小令源於晚唐五代,依一個曲牌填寫一支小曲,是詞的發展。元代小令在前代基礎上,有所創新。每句用韻,並加襯字。由不同曲牌同一宮調的若幹支小曲聯綴成套,稱為套數或散套。兩種體裁的散曲在元代都很盛行。自貴族官員至民間文士,多能作曲。元散曲繼承宋金人詞,吸收民間俗曲,形成獨具特色的新體文藝。。元楊朝英選錄元人散曲,編成《朝野新聲太平樂府》、《陽春白雪》等曲集傳世。明朱權編《太和正音譜》收錄瞭元散曲作傢共一百八十七人,其中包括蒙古、女真和色目作傢多人,元代著名的劇作傢也多有散曲流傳。

  戲曲 在元代形成完備的形態,有雜劇(北曲)和南戲(南曲)兩個系統。①雜劇。金末元初,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逐漸形成。雜劇以唱為主,唱詞由同一宮調的套曲組成,句尾入韻,並有科(動作)白(念白)以配合表述劇情。一本通常分為四折(四幕),劇前或兩折之間可加“楔子”。一個劇本由一個演員(正末或正旦)演唱到底,其他演員隻作配合的科白。這種新體制的雜劇,較諸宮調更便於表演戲劇情節,賦予思想內容。雜劇初盛於今山西、河北地區(見彩圖)。

雜劇陶俑 河南焦作出土 元代著名劇作傢有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號為四大傢。關漢卿被譽為“編修師首”、“雜劇班頭”,對雜劇的發展貢獻最多,對當時和後世影響很大。他生平編劇六十餘種,現存十餘種。其中如《竇娥冤》、《單刀會》、《拜月亭》等是具有較高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名作。劇作傢王實甫所編的《西廂記》雜劇,共五本,二十一折,是少見的長劇,後世廣泛流傳,影響極大。雜劇演員中以女演員朱簾秀最為著名,兼長駕頭、花旦、軟末泥,號為“當今獨步”。元末,鐘嗣成撰《錄鬼簿》,編錄元代劇作傢事跡及作品名目,共收作傢一百五十二人,劇目四百餘種。見於其他記載的雜劇名目,還有兩百餘種。明臧晉叔編選元雜劇一百多種,題為《元曲選》。近人隋樹森又自諸傢曲集收輯百餘種,題為《元曲選外編》。現存完整的雜劇劇本,略備於此。②南戲。形成於南宋時期溫州一帶,又稱“溫州雜劇”或“戲文”。南戲也由唱詞和科諢組成,唱詞多采民間俚謠巷曲,不限宮調,不限折(出)數,一劇演唱也不限一人。形式較北曲雜劇自由,但題材遠不如北曲雜劇豐富而有思想內容。元朝滅宋後,關漢卿等北方雜劇作傢和朱簾秀等演員相繼來到江南,杭州成為雜劇的勝地。南戲吸取北方雜劇的題材而得到發展。著名的南戲有《荊釵記》、《白兔記》、《殺狗記》、《拜月亭》等。元末,高明作《琵琶記》,改編蔡伯喈、趙五娘故事,宣揚“全忠全孝”,充滿 理學的說教。見於記載的宋元南戲有一百六十八種,現存殘本十二種。近人錢南揚有《宋元戲文輯佚》、《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註》,可略見梗概。元代戲曲,仍以北曲雜劇為主,先後盛行於北方和南方。南戲隻是作為地方劇種而流傳。明初,南戲漸衰。嘉靖以後,演變為“傳奇”而又得到發展。

關漢卿的《感天動地竇娥冤》明崇禎刊戲曲選《酹江集》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