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名臣。一名烏馬兒('Umar),不花剌人。賽典赤又譯賽典隻兒、賽典隻、塞咥旃、賽天知,是阿拉伯語Saiyid Ajall二詞的聯讀。Saiyid指伊斯蘭教十葉派創始人阿裏(穆罕默德之婿)的後人,自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聖裔,Ajall義為“至尊榮的”,當時習慣上以這個稱號代其名。

  成吉思汗征中亞,賽典赤隨從東來,擔任宿衛。窩闊臺至蒙哥汗時,歷任豐、淨、雲內三州都達魯花赤,太原、平陽二路達魯花赤,燕京斷事官等職。元世祖忽必必烈即位,任燕京宣撫使、吏戶禮三部尚書、大司農卿、中書省平章政事,後出任陜西四川行省平章。他在四十餘年的仕途中,積累瞭適應於統治中原地區的豐富經驗。

  至元十年(1273),世祖鑒於雲南以往用人“委任失宜”,統治很不穩定,決定在雲南建行省,以賽典赤為平章政事。他受命後,訪求熟悉雲南地理的人,將山川、城郭、驛舍、軍屯、險要繪成地圖。次年到任,即向父老諸生訪問利國便民的要務,因此,能作出切合實際的決策。當時雲南有蒙古宗王、都元帥等朝廷官員和原大理段氏等地方勢力並存,事權不統一。賽典赤先協調行省同王府的關系,安排王府官為行省官;設宣慰司兼行都元帥府事,聽行省節制;將原來按蒙古制度劃分的萬戶、千戶改為路、府、州、縣,並重新議定與各行省一致的名稱。從此政令一律出於行省,加強瞭元王朝對雲南的中央集權制的統治。行省治所設在中慶路的善闡(昆明),久之取代大理成為全省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賽典赤對待地方上層,采取收攬人心以代替軍事鎮壓的辦法。新設的三十七路即沿襲瞭大理的三十七部,路以下官員盡量選任各族首領和土官。蘿槃甸(雲南元江一帶)土官發動叛亂,他堅持招撫政策,使其首領率眾出降。接著白衣(徹裡傣族)、和泥(哈尼)、金齒諸部也相繼歸附。對誣告他的土官,賽典赤不治其罪,反而加以撫慰,委任為官。有土官來見,則備酒食宴勞,贈送衣冠鞋襪。這類作法,使他深得土酋擁戴。

  賽典赤在安定民生和發展生產等方面采取瞭一系列措施,如均賦稅,省徭役,建義倉以賑濟水旱災民,立養濟院以撫恤孤貧,招集散亡人戶從事生產。他在大理等處勸農使(後任中慶路總管)張立道協助下,傳授內地種植粳稻桑麻的先進經驗,改進爨、僰人飼養蠶桑的方法,收利倍增。他大力推行以滇池和洱海地區為重點的屯田,除官屯、軍屯外,民屯也由官府給田,貸給耕牛、種子和農具。滇池經常泛濫成災,賽典赤發起疏浚滇池上遊六河,並於六河之上築燕尾、南壩諸閘,在盤龍江上遊建松華壩,令張立道率兩千人疏擴滇池下遊出水口以泄水,解除瞭滇池水患,大得灌溉之利,還新增良田萬頃。他開驛道,築驛館,興市井,降低稅收,使用貝幣,以利於商品交換和各族經濟交流。

  賽典赤雖是穆斯林,但他按照全國和南詔、大理固有的封建文化傳統進行統治,首先在大理和中慶路設儒學提舉,又在善闡建孔廟,修講堂和學舍,置學田,選官員富民子弟入學。

  賽典赤卒於雲南任上。史稱他“秉政六年”、“舊政一新”,對於祖國的統一和雲南的發展作出瞭一定的貢獻。他死後追封為咸陽王,雲南人建咸陽王廟紀念他。賽典赤之子納速剌丁和忽辛等先後任職雲南。納速剌丁之子伯顏在世祖晚年至成宗時,任中書省平章政事十餘年,一般也稱他為賽典赤而不稱其名。故賽典赤成為他們傢族特有的稱號。賽典赤子孫甚多,形成回族幾個大姓。

賽典赤·贍思丁 雲南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