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主力之一。由紅軍第2軍團、第6軍團及第32軍組成。

  紅軍第2軍團是湘鄂西地區的紅軍第4軍和紅軍第6軍於1930年7月合編而成。第4軍,1928年7月成立於湘西。軍長兼前委書記賀龍,黨代表惲代英(未到職,後由鄂西特委書記周逸群兼)。第6軍,1930年2月成立於鄂西,軍長孫德清(後為曠繼勳),政治委員周逸群兼,副軍長段德昌。1930年7月,紅軍第4軍和紅軍第6軍在鄂西公安會師後,召開開兩軍前委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第4軍改稱第2軍,第2、第6軍組成工農紅軍第2軍團,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周逸群,參謀長孫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直荀)。全軍共1萬餘人。1930年9月,鄧中夏接任中共湘鄂西特委(由原鄂西特委改稱)書記和紅2軍團政治委員,孫德清調任第2軍軍長,朱勉之任政治委員,段德昌任第6軍軍長,柳直荀任政治委員。1931年3月,夏曦到湘鄂西,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3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2軍團在湖北長陽縣枝柘坪改編為紅軍第3軍,軍長賀龍,政治委員鄧中夏,參謀長湯慕禹,政治部主任柳直荀。全軍共有人和槍5000左右,在地方黨配合下,建立瞭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含洪湖革命根據地)。1932年7月,蔣介石調集10萬人的軍隊,對洪湖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10月,紅3軍被迫退出洪湖地區,北上大洪山,繼轉至湘鄂邊地區。1933年12月,中央分局和前委決定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1934年5月,紅3軍進入黔東,接著開辟瞭黔東革命根據地。

  紅軍第6軍團是湘贛和湘鄂贛兩革命根據地的紅軍於1933年6月奉中革軍委命令合編成的,轄第17、第18兩個師。第17師由湘贛紅軍第8軍改編,第18師由湘鄂贛紅18軍改編。改編後,第18師南渡袁水,到湘贛革命根據地與紅軍第17師會合,由第17師師長蕭克、政治委員蔡會文統一指揮兩師。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命令:紅6軍團退出湘贛革命根據地,轉移到湖南中部去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同時與賀龍等領導的紅3軍取得聯系。8月初,紅6軍團從湘贛革命根據地遂川縣的橫石出發,突圍西征。依照中央訓令,中央代表、湘贛省委書記任弼時隨軍行動,並與蕭克、王震組成第6軍團軍政委員會,任弼時為軍政委員會主席,蕭克為軍團長,王震為政治委員,李達為參謀長,張子意為政治部主任。軍團率第17、第18師共9000餘人,轉戰80多天,跨越贛、湘、黔、桂4省,行程2500多公裡,沖破十倍於己的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到達貴州東部地區。

  1934年10月24日,紅6軍團與紅3軍在貴州東部印江縣木黃地區勝利會師。26日在四川南部之酉陽縣南腰界召開慶祝大會。會師後紅3軍恢復紅2軍團番號,軍團長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副政治委員關向應,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張子意。蕭克、王震繼續任紅6軍團軍團長和政治委員,參謀長譚傢述,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當時第2軍團4000餘人,第6軍團3000餘人,共約8000人,由紅2軍團首長統一指揮兩軍團的行動。

  為策應中央紅軍突圍轉移,紅軍第2、第6軍團於1934年10月底發起湘西攻勢,創建根據地。11月7日占領湘西永順縣城,16日在永順的龍傢寨北十萬坪,打垮湘西軍閥陳渠珍3個旅,俘其旅參謀長以下2000餘人。繼乘勝攻克永順、大庸、桑植、桃源、慈利諸縣城,包圍常德,威震嶽陽、長沙。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時成立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和軍區,任弼時任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賀龍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軍區司令員。紅軍第2、第6軍團在發展湘西攻勢的同時,開展瞭土地革命、擴大紅軍、建立蘇維埃政權和遊擊隊等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工作。此時紅軍除占領永順、大庸、桑植等縣城外,逐步控制瞭龍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各縣一部。

  紅軍第2、第6軍團的湘西攻勢,震動瞭正在指揮圍追中央紅軍的蔣介石,迫其將追擊中央紅軍的國民黨軍前線總指揮何鍵及其所屬第16、第19、第62師由通道之新廠,調向沅陵,進攻紅2、紅6軍團。鑒於紅2、紅6軍團的勝利和根據地的發展,蔣介石從1935年2月起調80餘團兵力,對湘鄂川黔蘇區部署六路“圍剿”,以4個縱隊(陳耀漢、郭汝棟、李覺、陶廣)從東南面向省委和紅軍主力所在地的大庸、永順、桑植地區推進,以兩個縱隊(徐源泉、張振漢)由西北方面推進,分進合擊,企圖達到圍殲目的。

  1935年2月1日,中革軍委電示紅軍第2、第6軍團:為建立軍事上的集體領導,應組織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分會,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夏曦、蕭克、王震為委員,賀龍為主席。根據遵義會議關於反“圍剿”總的方針是決戰防禦,而不是單純防禦,是運動戰,而不是陣地戰的指示精神,省委和軍分會決定,退出塔臥、龍傢寨基本區,集中主力在敵側後方行動,打破包圍,粉碎合擊。反“圍剿”戰役從2月8日溪口戰鬥開始,4月12日省委退出塔臥北移,13~15日,紅軍在桑植縣之陳傢河、桃子溪地區殲滅陳耀漢縱隊第58師師部及所屬兩個旅,其餘5路紛紛後撤,結束瞭反“圍剿”的第一階段。4月底紅2、紅6軍團轉入戰略反攻,先東出慈利,調國民黨軍東移,鞏固擴大根據地及補充休整紅軍。5月,蔣介石又調集兵力,再次“圍剿”。紅軍根據敵情,西返大庸、永順根據地,利用有利地形和群眾條件,尋機殲敵。從6~8月初,紅軍連續在忠堡、板栗園、芭蕉坨等地與敵激戰,殲第41師師部和1個旅,生俘縱隊司令兼第41師師長張振漢;殲第35師,擊斃師長謝彬;擊潰陶廣縱隊約10個團,勝利結束瞭反“圍剿”的第二階段。紅軍乘勝展開戰略反攻,至8月底連續占領澧州、津市、石門、臨澧諸縣市,直到洞庭湖西部富庶地區。

  紅軍第2、第6軍團在湘鄂川黔戰鬥十個月,殲國民黨軍兩個整師、1個師部和1個旅等部,共計2萬餘人。繳槍8000餘支,輕重機槍100多挺,各種火炮20多門,創建瞭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軍力量擴大一倍以上,達2萬餘人,新成立瞭第18師和第11、第17團,此外還成立瞭獨立團、獨立營、遊擊隊等。紅軍的擴大不僅建設和保衛瞭根據地,而且鉗制一部分追擊中央紅軍的國民黨軍隊,有力地配合瞭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

  蔣介石不甘心失敗,又調集130餘團對紅軍第2、第6軍團進行大規模“圍剿”。1935年11月19日,紅軍第2、第6軍團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分別從桑植劉傢坪、瑞塔鋪出發,進行戰略轉移。紅軍聲東擊西,揮師東南,突破澧水、沅江封鎖線,直插湘中新化、溆浦,忽又西折而去,於1936年1月11日於黔東江口與長征時留在該地區堅持鬥爭的第18師會合(該師12月21日突圍轉移)。紅軍在江口、石阡短暫休整後,橫穿貴陽以北,直奔黔(西)大(定)、畢(節)。在此開展建立根據地工作,在戰鬥間隙得到近一月的休整,擴軍5000餘人。因國民黨軍以重兵追擊,旋西進烏蒙山,輾轉於彝良、奎香地區,後從昭通、威寧之間穿過滇軍防線,南出宣威,進入南北盤江地區,並試圖於此建立根據地。3月下旬,根據紅軍總司令部的提議,遂從盤縣地區出昆明西,甩掉尾追的國民黨軍隊,於4月25日夜從石鼓、巨甸諸處渡過金沙江,北上翻越玉龍雪山,4月底進入中甸。1936年7月2日,紅2、紅6軍團到達西康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7月5日,中革軍委指示,紅軍第2、第6軍團與紅軍第32軍(原第一方面軍之第9軍團改稱),組成紅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副總指揮蕭克,副政治委員關向應。第2、第6軍團及第32軍的番號和領導人不變。紅2、紅6軍團在長征途中,除與國民黨軍隊不斷作戰外,還廣泛宣傳抗日反蔣、建立愛國統一戰線政策,使沿途各省人民進一步認識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政治主張。

紅2、紅6軍團領導人在延安的合影

紅二方面軍長征到達陜北後部分人員的合影

  1936年7月上旬,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紅二方面軍從甘孜出發,克服重重困難,於1936年10月在甘肅靜寧以北的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至此,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見彩圖),全部結束瞭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會師以後,紅二方面軍和其他紅軍一起,於11月參加瞭山城堡戰役,打破瞭蔣介石對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圍攻。抗日戰爭爆發後,紅二方面軍與陜北紅軍第27、第28軍等部,改編為八路軍第120師。接著投入瞭抗日戰爭。

三大主力紅軍會師(油畫) 蔡亮 張自薿作

  紅二方面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為中國革命作出瞭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