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敵進攻面前,在戰略、戰役上有計劃地放棄一些地方,引誘敵人進至預定地區予以殲滅的作戰方法。這可使敵人增加消耗,疲勞沮喪,分散兵力,發生過失,陷於不利態勢;便於自己利用有利條件,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中國古代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就有誘殲敵人的論述。如“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西元前632年城濮之戰,晉軍“退避三舍”,誘殲楚軍;西元前342年齊魏馬陵之戰,孫臏“退兵減灶”,誘誘殺龐涓。這些都是中國古代誘殲敵人的著名戰例。1812年法國拿破侖一世進攻俄國時,Μ.И.庫圖佐夫曾率俄軍主動退卻,放棄莫斯科,為俄軍反攻創造瞭有利條件。普魯士軍事理論傢C.P.G.von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向本國腹地退卻”的專章裡,使用瞭“誘敵深入”這一術語。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期革命戰爭中創造性地運用瞭誘敵深入的方法。1928年,毛澤東、朱德等提出十六字訣的作戰原則,就含有誘敵深入的內容。1930年10月,中央紅軍在第一次反“圍剿”時,明確提出瞭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並在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中運用成功。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在執行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戰略方針中,殲滅瞭進犯的大量國民黨軍隊,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瞭基礎。中國人民解放軍誘敵深入作戰的主要特點是:①誘敵深入不僅是一般的作戰方法,而且是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的重要內容和指導戰爭的戰略決策。②依靠人民戰爭,實行誘敵深入。在強敵進攻面前,主力兵團伺機向心退卻或機動轉移,地方兵團和民兵則全面主動出擊,廣泛開展遊擊戰,陷敵於不利態勢,為主力兵團創造和捕捉戰機,殲滅進攻之敵造成有利條件。③誘敵深入作戰目的是打殲滅戰。誘敵是手段,殲敵是目的,一切“走”都是為著打。退卻階段的全部作用和決定關鍵,在於轉入反攻和反攻階段之能不能取勝。

  今後戰爭,誘敵深入,後發制人,仍可作為弱軍對強軍作戰的一種重要的作戰方法。但在什麼條件下采取誘敵深入,以及如何實施誘敵深入,將取決於自己的國情、軍情和戰略方針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