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時利用後噴物質的動量抵消後坐力使炮身不後坐的火炮。它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適於隨伴步兵作戰;但後噴火焰大,易暴露。主要配用空心裝藥破甲彈,射擊近距離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

  無坐力炮主要由炮身、炮架和瞄準裝置組成。炮身與炮架成剛性連接。炮身尾部有炮閂,閂體上有孔,其後有噴管。發射時,向前運動的彈丸和火藥燃氣的動量與由閂孔和噴管向後噴出的火藥燃氣(有的還含添加的配重物)的動量大小相等,故炮身不後坐。無坐力炮按按炮膛結構分為線膛式和滑膛式;按運動方式分為便攜式、牽引式、車載式和自行式。

  1914年,美國制造瞭一種發射時兩管對接的無坐力炮。該炮在向前射出一彈丸的同時,向後射出一鉛油質配重體,使炮身不後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把它用在飛機上。1936年,蘇聯制成帶噴管的無坐力炮,口徑為76.2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空心裝藥破甲彈的應用,無坐力炮成為有效的近距離反坦克武器。戰後,無坐力炮的性能不斷提高,並配用火箭增程彈。蘇聯ΠΓ-9式73毫米無坐力炮,發射4.5千克重的火箭增程彈,直射距離800米,破甲厚度394毫米,全炮重59.5千克。日本60式106毫米雙管自行無坐力炮,發射7.97千克重的破甲彈,破甲厚度為550毫米。中國1965年式82毫米無坐力炮,全炮重僅29千克,便於攜行。70年代以來,有些國傢著重發展口徑為80毫米左右的無坐力炮,大多配用火箭增程彈以減輕火炮重量,增大直射距離,提高彈丸破甲能力。

中國1065年式82毫米無坐力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