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

  中國人民解放軍領導人。原名王嘉祥,又名王稼薔。1906年8月15日生於安徽省涇縣厚岸村。1925年9月入上海大學附中部學習,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0月赴蘇聯,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和紅色教授學院學習。1928年2月加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3月回國後,曾任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秘書長等職。

  1931年4月,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兼外交人民委員,並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參與領導瞭第二至第四次反“圍剿”。1933年4月負重傷。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候補委員。同年2月,主持召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全國政治工作會議,在會上強調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把思想教育作為紅軍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主持制定瞭政治工作的若幹規章制度,領導瞭紅軍的政治工作建設。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進一步認識到“左”傾冒險主義的嚴重危害。長征開始後,為糾正軍事指揮上的錯誤,協助毛澤東做瞭許多說服工作,並積極醞釀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主張,對確立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起瞭重要作用。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3月,組成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參加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第一方面軍與第四方面軍會合後,他擁護中共中央北上創建川陜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維護中共中央和紅軍的團結,反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9月,任陜甘支隊政治部主任。長征到陜北後,於1936年12月被任命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總政治部主任。

  1937年6月赴蘇聯,11月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1938年回國後,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維護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的統一領導。會後兼任中共中央華北、華中工作委員會主任。協助毛澤東處理有關黨、軍隊和抗日根據地的重大事務。重視提高幹部、戰士的軍政素質和文化水平,主持創辦《八路軍軍政雜志》、八路軍軍政學院,領導組建戰地工作考察團。1943年7月,提出和論述“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概念,指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運動實際經驗相結合的結果,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引導中國民族解放的保證。1945年6月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城市工作部部長、宣傳部代部長。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遞補為中央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駐蘇聯大使、外交部副部長。1951年2月起,擔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曾當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書記處書記,第十屆中央委員。1974年1月25日於北京逝世。

  主要論著有《關於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1939)、《中國共產黨與革命戰爭》(1940)、《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194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