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前期,分析論證擬建專案是否可行的一種科學方法。通過分析論證,對擬建項目技術上是否先進、適用、可靠,經濟上是否合理,財務上是否能取得盈利或者社會效益高低等作出評價,為編制設計任務書和專案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沿革 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開發田納西流域時開始採用,後來被一些工業發達國傢廣泛採用,經過總結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工作程式和評價方法。1978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出版版瞭《工業可行性研究編制手冊》,1980年該組織又與阿拉伯國傢工業發展中心共同編輯出版瞭《工業項目評價手冊》。中國從1978年開始采用可行性研究,1982年正式將可行性研究列入基本建設程序。

  研究階段 可行性研究的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逐步展開的過程,一般分為機會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技術經濟可行性研究和評價報告四個階段。

  機會研究 主要是分析和論證擬建項目投資是否具備條件,有無必要和有無可能,投資後將會給社會和經濟帶來什麼效益,並提出初步建議。

  初步可行性研究 機會研究到技術經濟可行性研究的中間研究階段,但不是必須進行的階段。隻有當機會研究已經完成,但對工程項目的經濟效益仍有懷疑時才進行。它的內容與技術經濟可行性研究相同,主要區別在於獲取資料的詳細程度不同,研究的深度不同。經過初步可行性研究後,需作出項目可行或不可行,或者還更詳細的進行技術經濟可行性研究後方可決定等結論。

  技術經濟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階段,主要內容有:①說明工程項目的簡要情況,如項目提出的背景,項目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項目投產後產品的銷售方向,項目的歷史發展情況,已完成的調查研究和結論。技術引進項目還要說明引進技術的目的、水平和方式,引進技術同本國現有技術是否配套等。②預測市場需求,研究擬建規模。包括國內外需求情況的預測、國內現有企業生產能力的估計、銷售預測、價格分析、產品競爭能力、進入國際市場的前景以及擬建項目的規模、產品方案和發展方向的技術經濟分析比較。③分析項目建設的資源情況和協作條件,原料、輔助材料、燃料的類別、數量、來源和供應可能性,以及對所需公用設施的數量、供應方式和供應條件等。④分析和比較建廠條件和廠址方案。包括建廠的地理位置、氣象、水文、地質、地形條件和社會經濟現狀,交通、運輸及水、電、氣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廠址比較與選擇意見等。⑤選擇設計方案。主要是對項目構成范圍、技術來源和生產方法、主要技術工藝和設備選型方案進行比較,提出設備和技術的來源,從國外引進或與外商合作制造或是國內解決的設想,對全廠佈局方案的初步選擇和土建工程量的估算,對公用輔助設施和廠內外交通運輸方式進行比較和初步選擇等。⑥調查環境現狀、預測項目對環境和環境對項目的影響,提出環境保護和“三廢”治理的初步方案。⑦對企業組織、勞動定員和人員培訓等提出初步意見。⑧提出實施進度建議。⑨估算投資和產品成本,提出資金籌措方式。包括估算主體工程和協作配套工程所需投資、生產流動資金的需要量和工程項目產品的成本水平等,研究資金來源、籌措方式及所需貸款的償付方式。⑩評價項目的產生社會效果及經濟效果。說明該項目實施的可能性及其主要優缺點。

  評價報告 是擬建項目最終決策的研究,列入國傢計劃,向信貸部門提出貸款申請的主要依據文件。其內容一般包括:①總論,項目提出的背景,投資的必要性和經濟、社會意義;②項目規模,技術經濟比較分析;③建設條件;④設計方案;⑤施工進度的建議;⑥投資金額估算及籌措方式;⑦財務評價;⑧國民經濟評價等。不同類型項目的研究報告還要相應增加內容,如工業項目還要增加國內現有工廠生產能力估算,銷售預測,價格分析,產品競爭能力,進入國際市場的前景,企業組織和勞動定員等。在中國,可行性研究報告要按項目大小在預審前1~3個月提交預審主持單位。預審單位認為必要時,可委托有關方面提出咨詢意見。大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由各主管部門,各省、市、自治區,或全國性工業公司負責預審,報國傢計劃委員會審批,或由國傢計委委托有關單位審批。重大項目和特殊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由國傢計委會同有關部門預審,報國務院審批。小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按歸屬關系由各主管部門、各省、市、自治區或全國工業公司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