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馬克思於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間為他的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寫的草稿。一般稱之為《資本論》的第二部草稿。

  寫作經過 馬克思在19世紀40年代即立意要寫一部經濟學著作,經過十多年的潛心研究,於1857年開始寫作。他當時把這部經濟學著作命名為《政治經濟學批判》,計畫全書分為六個分冊:①資本;②土地所有制;③雇傭勞動;④國傢;⑤對外貿易;⑥世界市場。1859年6月月《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出版(見《政治經濟學批判》)。但這一分冊實際上隻包括原計劃全書第一分冊的前兩章,即第一章商品,第二章貨幣或簡單流通。

  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馬克思繼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著述,撰寫《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二分冊,即原計劃全書第一分冊的第三章《資本一般》。在這期間寫成的手稿共23本,1472頁,大約200個印張。馬克思生前沒有公開發表這部手稿。蘇聯編輯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一次用俄文以《經濟學手稿(1861~1863)》為題公佈瞭這個手稿,分三卷,即第26卷(Ⅰ,Ⅱ,Ⅲ)、第47卷和第48卷。

  主要內容 這部手稿包含的理論內容極為豐富,對後來的《資本論》各卷所論述的問題都作瞭程度不同的探討。在開始寫作時,馬克思計劃把“資本一般”分為四個部分:①資本的生產過程;②資本的流通過程;③資本和利潤;④其他問題(主要是有關政治經濟學史方面的內容)。但馬克思並沒有完全按照這個順序寫作,各個部分相互交錯著,對各部分的論述有詳有略,差別很大。

  手稿對“資本的生產過程”做瞭極為深刻的分析。其中有7本筆記,相繼論述瞭貨幣轉化為資本,絕對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和絕對剩餘價值,勞動在形式上和實際上從屬於資本,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以及原始積累等問題。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到這個時期已基本形成。

  在手稿關於剩餘價值理論這個部分中,馬克思批判地研究瞭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鼻祖F.魁奈、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兩個最傑出的代表A.斯密和D.李嘉圖、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代表人物T.R.馬爾薩斯,以及以李嘉圖學說為依據的“無產階級反對派”關於剩餘價值的理論,系統論述瞭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各代表人物之間的繼承關系或庸俗化過程,科學地評價他們在政治經濟學說史上的功過是非。這部分草稿開始是作為“資本的生產過程”的第5節寫的,差不多寫瞭14本筆記,合計約110個印張,占整部手稿一半還多。後來,馬克思決定把他所論述的“剩餘價值理論”劃作《資本論》的第四卷(冊),但他生前沒有來得及修訂和出版(見《剩餘價值理論》)。

  “資本和利潤”的草稿比較簡略,初步闡述瞭後來屬於《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內容。主要是研究瞭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的規律,以及商業資本和貨幣資本等問題。馬克思在1861~1863年間沒有專門寫“資本的流通過程”,但在論述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時,研究瞭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並制作瞭說明社會總產品實現過程的“經濟表”。

  經濟理論的重要發展 在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科學地說明瞭剩餘價值的來源和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建立起剩餘價值理論。但是,資本的流通過程和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還有待於進一步探討。F.恩格斯曾談到,《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剛出版,馬克思就發現他並沒有完全弄清楚以後幾個分冊的基本思想發展中的一切細節;迄今保存下來的手稿是這一點的最好證明。於是他立刻重新開始工作,這樣,他沒有繼續出版那幾個分冊,而是直到1867年才出版瞭‘資本論。第一冊:資本的生產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98頁)。經過1861~1863兩年的研究,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比50年代獲得瞭許多重要發展:

  ①完善和豐富瞭剩餘價值理論。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特征,隻有說明瞭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什麼及其價值由哪些因素決定,才能揭示出剩餘價值的來源和生產過程。19世紀40~50年代,馬克思詳細地闡述瞭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特點。至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則隻著重分析瞭決定價值的生理因素。這部手稿進一步分析瞭決定勞動力價值的社會的和歷史的因素,提出瞭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說明瞭工資的本質。手稿還詳細地分析瞭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三種形式: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大機器生產;精辟地論述瞭科學技術進步在發展社會生產力方面具有的巨大作用;分析瞭勞動對資本的形式上從屬向實際上從屬的過渡,從而深刻地說明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怎樣適應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確立並必然滅亡的客觀必然性。

  ②建立瞭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理論。如何劃分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各個流派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馬克思在19世紀50年代還隻原則地論及到這個問題,沒有展開分析。在他的“剩餘價值理論”草稿中,馬克思系統地研究瞭有關這個問題的理論史,分析瞭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勞動這個范疇的特定含義。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生產勞動是給使用勞動的人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同前,第26卷Ⅰ,第426頁)。

  ③提出瞭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的基本原理。這部手稿批判瞭斯密關於年總產品的價值隻由工資、利潤、地租構成的教條,研究並吸取瞭魁奈《經濟表》中的思想精華,第一次論述瞭社會生產劃分為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兩大部類的原理和社會總產品價值構成的原理,還分析瞭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條件。

  ④系統地闡明瞭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的一系列中間環節,建立瞭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馬克思批判瞭李嘉圖混淆價值與生產價格的錯誤,區分瞭資本主義條件下部門內部競爭和部門間的競爭,從而解決瞭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無力解決的問題,即如何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說明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這個事實。馬克思指出,通過部門內部的競爭,形成市場價值;通過部門間的競爭使各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平均化。這樣價值也就轉化為生產價格。在“利潤分為產業利潤和利息”這份手稿中,馬克思進一步說明瞭商業資本怎樣參與利潤的平均化過程。

  ⑤地租理論的建立是馬克思在這一時期取得的嶄新的理論成果。李嘉圖由於混淆瞭價值和生產價格,從而認為絕對地租的存在同價值規律相矛盾,進而否認絕對地租。馬克思指出,農業中的絕對地租同樣來源於剩餘價值,隻是由於存在著土地所有權的壟斷,阻礙瞭這一部分剩餘價值參加利潤平均化過程,而以地租形式歸土地所有者占有,從而論證瞭絕對地租的存在與價值規律並不發生矛盾。馬克思還摒棄瞭所謂土地收益遞減規律,正確地論述瞭級差地租。

  ⑥《資本論》結構的確立。這部手稿原是按19世紀50年代擬定的結構開始寫作的。按照原來的設想,“資本一般”將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第二分冊出版。1862年末馬克思決定這一部分“將以《資本論》為標題單獨出版,而《政治經濟學批判》這個名稱隻作為副標題”(同前,第30卷,第636頁)。後來馬克思又決定按照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剩餘價值理論這樣的體系來闡述自己的經濟理論。1863年8月,馬克思剛剛結束《經濟學手稿(1861~1863)》的寫作,就按照新確立的結構創作《資本論》。馬克思十分珍視《資本論》的理論結構,他說:“在象我這樣的著作中細節上的缺點是難免的。但是結構、整個的內部聯系是德國科學的輝煌成就……是全民族的功績”(同前,第31卷,第185頁)。

  《經濟學手稿(1861~1863)》表明,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各個組成部分到這時已基本形成,為馬克思系統地完整地闡述自己的經濟理論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正是在這個基礎上,馬克思於1863~1865年寫成瞭《資本論》的草稿(見《資本論(1863~1865年草稿)》)。

  

參考書目

 恩格斯:《資本論》第二卷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