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的個別資本憑藉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獲得的超越社會平均條件的那部分剩餘價值。亦稱額外剩餘價值。

  來源 同一生產部門的資本主義企業之間,在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等方面存在著差別,因而這些企業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個別價值也必然是參差不等的。但商品不是按照個別價值、而是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價值出售的。那些採用先進技術、勞動生產率較高的企業,其商品的個別價值值低於社會價值,但仍按社會價值出售,因此它比其他企業多得一部分剩餘價值,這就是超額剩餘價值。例如,在一定時期內,某個部門具有一般技術水平的大多數企業,一個工人勞動8個小時,生產2件商品,價值24元,其中20元是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c);新創造的價值為4元,2元用來補償勞動力的價值(v),2元是剩餘價值(m)。那末,每件商品的社會價值就是12元。假定這個部門的某個企業采用瞭較先進的技術,其勞動生產率較社會平均的勞動生產率高出一倍,在8小時內生產4件商品,其中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c)40元,新創造的價值仍為4元,2元補償勞動力的價值(v),2元是剩餘價值(m),總共44元,每件商品的個別價值為11元。但商品仍按社會價值出賣,這個企業的資本傢每件商品按12元出賣後,4件商品共賣得48元,除瞭補償生產資料的價值40元、勞動力價值2元以外,可以得到剩餘價值6元,比處於社會平均生產條件下的資本傢多得剩餘價值4元,這4元就構成超額剩餘價值。

  下面,用兩個圖表來對照說明超額剩餘價值的生產(由於生產中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隻是轉移到產品中去,它本身的價值量不發生變化,為簡單起見,下表舍象掉生產資料價值的轉移部分)。

  ①某部門在社會平均生產條件下:

  ②個別企業采用新技術,提高瞭勞動生產率:

  上表說明,某個部門在社會平均生產條件下的大多數企業,工人勞動8小時,新創造的價值4元,其中v=2元,m=2元,m′=100%;而采用先進技術的企業,勞動生產率較社會平均生產條件高一倍,工人勞動8小時,產量較社會平均水平高一倍,產品仍按社會價值出售,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由4小時縮短為2小時,剩餘勞動時間由4小時延長為6小時,v=2元,m=6元,m′=300%。可見,超額剩餘價值仍然是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所創造,它是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基礎的。隻有那些技術先進的企業才能獲得超額剩餘價值。

  對超額剩餘價值的來源,經濟學界在具體說明時存在著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超額剩餘價值是由采用先進技術的企業的工人創造的。因為采用先進技術的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更高,它在同樣的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比同種社會平均勞動更多,所提供的剩餘價值也較多。另一種意見認為,先進企業所取得的超額剩餘價值是由落後企業工人的剩餘勞動創造的。在落後企業所生產的商品中包含一部分剩餘價值不能實現,這部分剩餘價值轉到先進企業資本傢手中,成為超額剩餘價值的來源。

  特征 超額剩餘價值生產的特征在於,其存在具有一種暫時性。假定某個資本傢采用瞭新技術、新的機器設備,從而格外地提高瞭他的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獲得瞭超額剩餘價值。但由於資本傢之間的競爭,其他資本傢很快也會采用新的生產方法,改良它們的技術設備,從而少數企業暫時特別高的勞動生產率,會逐漸擴展到其他企業中去。當新的方法被普遍采用時,該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的社會平均水平普遍提高,商品的社會價值也隨之降低,原來比較便宜地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就會消失,從而超額剩餘價值也就消失瞭。不過,這時資本傢之間的競爭,又會強制一些資本傢采用更新技術,從而又重新產生超額剩餘價值,重復著上述那樣的過程。所以,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超額剩餘價值隻是暫時性的東西,但從整個資本主義生產來看,它又不是暫時性的東西,而是經常存在的,隻是不固定於某個或某些企業而已。資本傢對超額剩餘價值的追逐,會促使社會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另一方面,資本傢為瞭保持超額剩餘價值,總是對新技術實行保密,從而束縛瞭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這是資本主義生產力同生產關系相矛盾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