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過度擴張,引發通貨膨脹和經濟動盪,進而影響信用體系的信譽,導致其各環節發生崩潰的現象。它既有因銀行自身過度增加信用和信用管理不善,個別銀行發生支付困難而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發生危機的情況,也有因經濟危機而導致信用危機的情況。當經濟危機發生時,大量商品積壓,大批企業因資金周轉不靈難以償還債務,導致信用崩潰。

  西方國傢發生信用危機時,信用體系的各方面有不同表現。在銀行信用方面:①存款人從銀行大量提取存款。這是因為存款人擔心銀銀行倒閉使自己的存款遭到損失,同時也是信用動搖,人們普遍追逐現款的結果。②銀行資金呆滯。這一方面是因為正常的資金周轉被破壞,企業不能按期償還銀行貸款;另一方面則因為證券市場疲軟,而銀行資金又占壓在證券投資上。③大批借款人破產導致強制性清理一部分銀行信用。④借貸資金極其缺乏和利率急劇提高。在危機時期,人們都追逐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用以償還債務,避免破產,因而借貸資金的需求大大增加,而借貸資金的供應卻由於存款的大量提取而銳減。借貸資金市場的供求不平衡,求大於供促使利率急劇提高。⑤大批銀行相繼倒閉。由於存款人大量取款,銀行貸款到期不能收回,使銀行現款準備不足以償還債務,一些銀行不得不宣告破產。

  在證券市場方面:①有價證券行市急劇跌落。原因是企業股息降低、利率提高和有價證券供過於求。②有價證券發行量銳減。危機時期,生產急劇縮小,對資本追加的需求減少,同時證券行市跌落,使有價證券推銷困難。

  在貨幣流通方面:①出現貨幣饑荒。銀行為瞭保持一定的清償力采取收縮信用措施,而銀行的大批倒閉也使大量存款變現困難。②對黃金的需求激增。

  信用危機的各方面表現,並非在每次危機中都是相同的,有時在某些方面表現突出些,而在另一些方面則不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