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辛格

  愛爾蘭戲劇傢、詩人。1871年4月16日出生於都柏林附近的一基督教徒地主傢庭,幼年喪父。青少年時期表現出對大自然和故鄉山川的濃厚興趣,他常獨自到戶外採集昆蟲標本,養成瞭孤獨的性格。1888~1892年同時在都柏林三三一學院和愛爾蘭音樂學院學習,並鉆研愛爾蘭語言和古代文化。1892~1894年在德國進修音樂,1894年開始寫作,1896年12月21日在巴黎接受葉芝的勸告,從1898年起每年都回到愛爾蘭度夏,連續5年到阿蘭群島體驗農村生活。他在島上的生活成為他戲劇創作的源泉。

  在愛爾蘭,辛格投入瞭以W.B.葉芝為中心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並和他以及格雷戈裡夫人於1902年共同創辦瞭愛爾蘭民族文學劇院。1909年3月24日辛格因患淋巴癌在都柏林逝世。自1902年起,在短短的幾年裡,辛格寫出瞭《狹谷的陰影》(1903)、《補鍋匠的婚禮》(1902)、《聖泉》(1905)、《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1907)、《騎馬下海人》(1904)等優秀劇本。

  喜劇《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被認為是20世紀最優秀的愛爾蘭劇本。寫青年克裡斯蒂·馬洪來到馬耶村,自稱因抗婚和父親發生爭鬥,殺死瞭父親,因而逃亡到此。村子裡的人都把他看作英雄。婦女們也對他表示愛慕。不料他父親隨後追來,隻不過頭頂有些輕傷,從而戳穿瞭克裡斯蒂的謊言。原先欽佩他的村民們轉而對他表示鄙夷,但克裡斯蒂本人卻在這場經歷中得到瞭鍛煉,更堅強地投入生活。這部劇本諷刺瞭某些愛爾蘭人好誇口的習性和美化歹徒的弱點。該劇對話妙趣橫生,把普通人民的語言和劇作者獨特的戲劇修辭融合為一體。在劇本的序言中,辛格擯斥H.易卜生戲劇的“蒼白無味”的語言,贊揚愛爾蘭人民的“豐富生動”的想象力和語言。

  《騎馬下海人》被認為是現代戲劇中最優秀的獨幕悲劇。女主人公莫爾耶是阿蘭群島一個漁村的老婦人,她的6個兒子中的5個和她的丈夫都在海上捕魚時溺死,第6個兒子巴特利仍不肯留在她身邊,照常出海,最後也不幸遇難。這部劇在構思和結構方面表現出希臘悲劇的影響,也成功地創造瞭希臘悲劇氣氛。它歌頌瞭漁民和大海的鬥爭、人和殘酷無情的大自然的鬥爭。

  辛格認為生活是戲劇的惟一源泉,他把真實地反映愛爾蘭農民的生活作為他的戲劇創作的主要任務。他認為舞臺上必須有真實性,因此要求佈景和道具必須和現實生活中的完全一樣。在戲劇語言方面,他說他所用的每一個字、每一個短語都是地道的英國愛爾蘭語。辛格和葉芝共同左右瞭阿貝劇院的發展,但在葉芝倡導詩劇的同時,辛格卻力圖把英國愛爾蘭方言鑄成一種新的戲劇語言,這種語言既具有詩的活力和感情,又具有散文的靈活和自然。他的獨特的戲劇實踐為20世紀初“優雅”而沉悶的英國舞臺開辟瞭新的天地。

  辛格對愛爾蘭農民充滿同情,他的描寫不帶傷感,對這些民間生活中的人物,如小偷小摸有些放蕩的補鍋匠等刻畫得栩栩如生。這些人物用幻想來沖淡嚴酷現實的折磨,他們雖然面對著艱辛和公眾輿論的非難,卻仍有著對完美生活的向往。

  辛格對戲劇的貢獻在於語言的創新和抒情的文體,他使用的愛爾蘭方言和富於高度想象力和詩意的對話,既能表達悲劇的絕望,又能表達滑稽的歡鬧。他的語言真正抓住瞭愛爾蘭民族性格的實質,巧妙地運用於不同場合、不同人物,把愛爾蘭方言和英語結合得非常完美。

  辛格青年時曾立志“要集莎士比亞、貝多芬和達爾文於一身”。在短暫的一生中,他融詩情、樂感和科學精神於戲劇創作中,終於成為愛爾蘭偉大的戲劇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