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予倩

  中國電影藝術傢、戲劇藝術傢和戲劇教育傢。原名立袁,號南傑。1889年5月12日生於湖南省瀏陽縣,1962年9月21日病逝。自幼隨祖父讀書,後入湖南明德中學。1904年留學日本。他從小就受到維新變法進步思想的薰陶。留學日日本後,又受到民主進步思想的影響。在與西方文化的接觸中,看到瞭藝術在民族覺醒中的巨大作用,毅然決定選擇藝術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1907年,在東京參加春柳社,回國後又成為南國社重要成員,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奠基者、開拓者之一。

  歐陽予倩是在京劇界、話劇界享有盛名之後投身影壇的。1926年,他在上海加入民新影片公司,編寫《玉潔冰清》(1926),編導《三年以後》(1926)、《天涯歌女》(1927)。《玉潔冰清》是一部揭露封建市儈,反對高利貸剝削,反映進步青年追求婚姻自主的作品,他在片中還扮演瞭市儈一角(見彩圖)。《三年以後》通過一個封建大傢庭的衰敗過程,暴露瞭封建傢庭的腐朽沒落,是他執導的第一部影片。《天涯歌女》描寫一個著名女演員寧死不嫁劣紳,慘遭迫害致死的故事。這3部影片在20年代中國影壇湧起的“神怪武俠”片的濁流中,獨具芳姿。

《玉潔冰清》(1926,卜萬蒼導演) 民新影片公司

  1929~1931年在廣州創辦廣東戲劇研究所,研究所附設的戲劇學校曾培養出盧敦、李晨風等粵語片編導。1932年冬他先後到法國、英國、德國和蘇聯進行藝術考察,參加蘇聯第一屆戲劇節。1933年底回國,參加瞭福建人民政府的抗日反蔣活動,失敗後東渡日本。

  1934年秋,歐陽予倩應新華影業公司邀請,編導瞭有聲片《新桃花扇》,影片描寫慘遭反動軍閥迫害的一對男女青年,在歷盡危難重逢之時,又毅然別離,分別奔赴反擊帝國主義侵略的前線。1935年7月,歐陽予倩進入明星影片公司,先後擔任編劇科負責人和編劇委員會主任,編寫和導演瞭《清明時節》(1936)、《小玲子》(1936)、《海棠紅》(1936)3部影片。在《清明時節》中,開始觸及到工人的生活。《小玲子》以辛辣的筆觸揭露瞭資產階級的罪惡。《海棠紅》反映瞭女藝人被凌辱被蹂躪的痛苦生活。影片由著名評劇女演員白玉霜主演,使來自北方民間的評劇藝術首次登上銀幕。隨後,歐陽予倩為聯華影業公司編導瞭諷刺喜劇片《如此繁華》(1937)。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下,歐陽予倩1936年1月與蔡楚生等人一齊發起、成立瞭上海電影界救國會。“七七”事變後,他參加瞭中國劇作者協會和上海劇團聯誼社主持的《保衛盧溝橋》公演,任導演委員會成員;參加瞭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協會、電影編劇導演人協會,任理事。這一時期,歐陽予倩以極大的愛國熱情把自己的創作活動與抗日救亡運動緊密結合起來,除編寫、導演瞭不少旨在宣傳抗日救國的話劇、京劇外,還編寫瞭轟動孤島上海的歷史古裝片《木蘭從軍》(見彩圖)借古喻今,歌頌瞭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戰鬥傳統和愛國精神。抗日戰爭時期,除電影創作外,還編寫和導演瞭20多個話劇和京劇。

《木蘭從軍》(1939,卜萬倉導演) 華成影片公司

《野火春風》劇照

  1948年,歐陽予倩為昆侖影業公司編寫瞭《關不住的春光》。其中,穿插演唱瞭許多抗戰時期的進步歌曲,較好地渲染瞭時代氣氛。接著,他為大同電影企業公司編寫瞭《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1948),通過兩姊妹的受騙遭遇和覺悟過程,批判瞭她們的軟弱、貪圖享受的毛病,肯定瞭婦女應當尋求自身解放、獨立生活的道路。不久,南下香港,為大光明影業公司導演《野火春風》(1949),為南群影業公司導演《戀愛之道》(夏衍編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歐陽予倩主要致力於戲劇教育工作,曾任中央戲劇學院和中央實驗話劇院院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傢協會副主席、中國舞蹈工作者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理事。1962年9月,病逝於北京。

  從《玉潔冰清》到《戀愛之道》,歐陽予倩共編導瞭13部影片。他的電影創作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他撰寫的《電影半路出傢記》一書中記載瞭他的電影創作活動。